研究40年 電子道路收費「未必需要」 運輸署長:解決中環違泊大致解擠塞 專組兩年半無開會
【明報專訊】政府40年來就電子道路收費四度測試及研究,並劃出中環區作先導計劃,惟計劃至今未有推行時間表。運輸署長羅淑佩昨被問到日後會否利用不停車繳費「易通行」系統推出電子道路收費,她稱只要可解決中環皇后大道中一帶不再有違例停車,「好大程度上」可解決中環核心擠塞問題,認為「未必一定需要」推行。運輸署其後回覆本報查詢則稱,會考慮多項因素再決定「何時及如何於中環落實先導計劃」。不過,本報昨日發現,政府2018年起為相關先導計劃推出的網站已不能進入;為先導計劃成立的專家小組有成員透露,過往兩年半未曾開會。
先導計劃網站昨揭不能進入
有環團指政府40年來用了不少公帑研究,有必要清楚解釋不推行理據。有先導計劃成員認為政策拖拉多年「要講鼣講晒」,技術成熟易落實,如擠塞問題仍嚴重,有必要推行。
運署:考慮後再定何時落實先導計劃
羅淑佩昨早在新城電台《財知大道》被問到有人擔心有「易通行」系統後,當局日後會否亦在道路加個「龍門架」實行電子道路收費。羅回應稱,期望將來實施三隧「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後,駕駛者會改變駕駛習慣,中午中環銅鑼灣會有較少車流,署方亦在中區皇后大道中試行閉路電視攝影執法(自動交通執法系統),現時署方仍未正式用該系統執法,但情G已有改善,認為只要解決該路段車輛停車等候問題,未必需要推電子道路收費。
本報其後向運輸署查詢政府是否傾向以其他方法解決中環擠塞,不再推電子道路收費,署方晚上回覆稱會因應三隧調整收費後,其周邊道路及中環交通情G、「自動交通執法系統」測試結果,充分顧及最新社會和經濟後再決定。至於去年9月完成的可行性研究何時公布,署方沒回應。
小組成員稱技術成熟 「擺個架可實施」
本報2021年10月報道,運輸署為先導計劃成立的國際專家小組自2020年1月成立後只開過兩三次會議,對上一次是2020年10月。有小組成員昨向本報透露,小組自該次後至今沒再開會。該成員形容早有預料「做完得個吉」,新冠疫情也有拖慢討論,但現已復常,技術亦成熟,「擺個架(龍門架)就可實施」,估計政府遲遲不做只是怕觀感不好。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認為,皇后大道中一帶主要是「老闆車」, 由於運輸署系統可24小時監測,料可有效打擊該處違例停車,但一眾私家車或轉到附近小街停留;而即使解決了違泊,因中環一帶始終是旺區且舊路多,故「只要本港經濟好」,估計車流仍會超出道路容量導致塞車。熊又認為,現有三隧分流方案將收費與出行時間、而非擠塞程度掛u並沒科學根據,未必可減車流。
環團:40年用不少公帑 不推需解釋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關注,40年來用了不少公帑研究,有必要解釋清楚不推行理據,又盼政府不要輕易放棄,因不止中環擠塞,其他區域的塞車未必可靠電子道路收費以外的措施解決。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表示,即使解決違泊及實施三隧分流,車流會否減少仍待觀察,因整體私家車數量一直在增加,多車停留路面仍會有空氣污染。伍稱,政府常稱會多管齊下解決問題,同時實施電子道路收費成效必更大,冀政府更積極推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