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遷移:擇善方能固執 自用無非剛愎

[2023.02.07] 發表
(圖一)
(圖二)
(圖三)

【明報專訊】■史記體例

司馬遷擺脫只為一家一國寫史的國別體前例,發展出橫跨政權,書寫興亡更替的通史,寄寓了統治權的正當性並非永恆,失德君王必遭國民唾棄,由新政權取代的中華偉大古訓。又顛覆按順序記事的編年體前例,創造出以人物傳記為本的紀傳體,書寫了歷史由人推進、創造的中國史學話語。

(圖一)

■補充歷史脈絡

重寫成故事

〈孔子世家〉是史上第一篇孔子傳記,奠定了孔子後世的神聖形象,司馬遷為《論語》大部分語錄,補充了歷史脈絡,把哲理性質的《論語》重寫成吸引動人的故事。須注意陳蔡絕糧一節的背景,學者有不同考證,惟不影響理解。

孔子在世73年,50歲後實踐自己「學而優則仕」的主張,先在家鄉魯國做官,官運亨通了4年,竟受齊國外國勢力干預,黯然去國,從此做了14年外流人才,周遊於鄰近7小國,移居求仕。孔子最心儀衛國,住過9載,還先後兩次合共仕衛7年,其間又為陳國當官3歲。曾經三次政治蒙難,第一次剛離魯,第二次差點被學生司馬牛的兄長殺死,第三次便是陳蔡絕糧之厄。

(圖二)

■陳蔡之厄

〈孔子世家•陳蔡絕糧〉一節內容相當豐富,孔子和弟子子路、子貢、顏回的對話,義理尤其精微。內容分為三部分:(圖三)

1.陳、蔡兩國大夫猜忌孔子,阻撓前往楚國當官,把心一橫,出兵圍困,要把孔子和弟子活活餓死於陳蔡之間的經過。

情境十分可怕,故事本可發展成如何解決困境的驚險歷程,但孔子十分從容,甚至浪漫,如常讀書、唱歌,面對生死的極端處境,毫不視為問題,還佈置成課堂教學與評估,啟發三個愛徒,身教「仁者安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坦蕩蕩」、「內省不疚」等言教。整段情節因而屬記事,而非解難的敘事(見本欄2023年1月3日說明),體裁形式表達了君子高逆境商數的內容題旨。

2. 孔子區分君子(學習仁禮的讀書人)與小人(平凡人)面對逆境的不同態度和後果。

小人一旦生活艱難,便失去對別人的同情心(仁),違反合乎仁道的社會規範(禮),不能久處約。相反,君子一貫以仁禮應付或順或逆諸事(一以貫之),總能踐行各種美德,如盡心事情(忠),推己及人(恕)等,無終食之間違仁。

3. 孔子分別與三個最心愛入室弟子探討「君子固窮」(朱熹《四書集注》認為指「君子固然會遭遇逆境」,但他同意「君子依然堅持固守節操」亦可)的原因與應對方案。

顏回、子貢、子路是孔門仁、智、勇的代表。子路勇武、性急,脾氣大,只小孔子9歲,跟孔子說話很直率,常捱孔子罵;絕糧時發晦氣,反問難道孔子不夠仁智嗎?子貢出身富商,能言善辯,謹慎機靈,又見多識廣,孔子曾亦褒亦貶說他富專才而未夠圓通;子貢知道孔子仁智俱足,但怕要求過高,建議孔子降低要求,好讓人們容易接受。顏回德行最高,一生清貧,人不堪其苦,他卻不改其樂,是孔門首席弟子;處身逆境,本就不以為意,任由別人拒絕,不失卻信念,不改變理想,最能體貼孔子心境。

然則,受別人反對,皆別人不足,我行我素即可(參讀2017考材〈全鏡文〉)?

■從工夫到境界

第三部分義理非常精微。必須把三個弟子的方案,讀成修養工夫的次第進程:當遭遇困難逆境,首先,君子還須如子路自省,是否符合仁德?自省非失去信念。其次,檢視自己的實踐,是否仍可變通?聖人向內修身,向外治國平天下,經世致用,非計較個人得失。最後,知行既臻美善,則世俗眼光,身外榮辱,無足掛齒,自當持守信念理想,笑看雲淡風輕。

陳蔡之厄時,孔子已年逾六十,他說過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天命見本欄2022年11月1日文章,耳順指平常心對待別人嘉言或惡語,洞察其中真假曲直),是踏實經過修養的工夫後,好不容易才能到達「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人們不接受何須擔憂?不接受,這之後才顯現君子本色)的境界。

然而,不下工夫,不曾自省、不經變通,即自以為永遠正確,一切問題皆他人過失,愈受反對愈代表自己做對,濫套無愧於心浮言,噫,那是剛愎自用,已墜妄自尊大魔障,與君子擇善固執何止雲泥天壤!其中工夫與境界的辯證微妙,宜放在課堂中研習深究,否則,不求甚解,既誣古人,更誤今人。

■後話

孔子71歲,顏回死,是孔子晚年最大打擊。顏回短命貧賤,兩袖清風,卻是孔門成就最高的弟子。

一年後,衛國內亂。當人人往外逃,子路回到衛國。求仁得仁,動亂中戰死。臨死前帽帶斷了,他奮最後一口氣,重結帽帶,戴好帽子。子路明白,君子固窮,不憂不懼。孔子得悉死訊,大庭廣眾下失控哭崩。

四個月後,孔子死,臨終前最盼見到子貢,幸好子貢趕及。子貢為孔子守了兩輪三年之喪後,成為掌門,致力弘揚儒家,沒有少貶、變質,儒家名佈天下,子貢貢獻最大。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文:林葦葉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84期]

更多教育
寫作立意庫:仁者具道德的勇氣──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明報專訊】「陳蔡絕糧」節錄自《史記.孔子世家》,故事記錄了孔子在陳蔡之間遭到圍困而斷糧的事,不同弟子的反應,正揭示了在尋覓理想過程中面對逆... 詳情
旁徵博引:人見人愛是小人?
【明報專訊】香港放寬防疫措施,讓市民生活有序復常,2月1日起逐步恢復全日面授課堂。經歷兩年多網課終於回歸校園正常生活,我們可以再與一眾好友朝... 詳情
校園尺牘:建議校內開設中式茶藝室(建議書)
【明報專訊】■字詞錦囊 聚無定所 聚集時沒固定的場地 百利於民 形容對民眾有很多好處 如蒙不棄 如果得到你不嫌棄而接納、任...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3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