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用時:徘徊黑白兩道間 打破常規走我路
【明報專訊】《德米安:徬徨少年時》(Demian)於1919年出版,原著由德文寫成,書名為Demian(德米安),此名字對書中少年主角辛克萊影響深遠。赫曼.赫塞42歲寫下此書,仍能深刻記下少年的內心掙扎,令大家「感同身受」,甫出版即大熱,不用等數十載已成經典。最有趣的是最初出版時,作者化名為書中主角「辛克萊」(Sinclair)——名字結合了邪惡(Sin)和光明(clair),讓讀者見證他在「光明」及「黑暗」的二元世界中如何掙扎成長求存。
為什麼要讀?
「《徬徨少年時》與我們想說的東西有很多相似之處。」
——防彈少年團(BTS)
隊長金南俊(RM),
2016年專輯《WINGS》加入了
《徬徨少年時》故事元素
「由於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與深刻的洞見,一方面體現了古典的人道主義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1946年
赫曼.赫塞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評語
「讀赫塞的書,就像在暴風雨的深夜,感受到燈塔的閃耀。」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徬徨少年時》
的作者究竟是誰?
《徬徨少年時》的作者是赫塞,現在是沒有懸念的。1919年出版時,《徬徨少年時》的作者名字是主角「辛克萊」,直到兩年後,書本第17次印刷時作者才願意「正名」,寫上「赫曼.赫塞」的名字。這是赫塞故意為之,他認為作者對於小說來說,像上帝一般的存在,具有「上帝視角」,能掌書中角色的生殺大權,他拒絕讓「上帝」(即作者)干預,希望是由書中「本人」講故事,因此將作者名寫上「辛克萊」,讓讀者感到是真人述說自己的真實故事。
誰是赫曼.赫塞?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生於德國傳教家庭,按家人意願,入讀寄宿學校及德國當時的熙篤會修道院上學。12歲的赫塞一心想當詩人,然而他不知道有何途徑成為詩人。離開神學院後,當過技工學徒,曾在書店和古董店工作,後來出版了一些詩作,但未算驚為天人。27歲那年出版成名作《鄉愁》(Peter Camenzind),講述主角渴望成為詩人的經歷及成長,獲得各界讚譽。
赫塞不少小說的主題都關於成長、漂泊、流浪,一大特色是擅於描述人物的內心追尋過程,涉及宗哲思考、靈性追求及對痛苦、掙扎等情感反思。他涉獵東、西方宗哲思想、心理學等,加上愛好旅行,曾到印度逗留8個月,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入籍。在他的自述中,他認為《徬徨少年時》、《漂泊的靈魂》、《流浪者之歌》、《玻璃珠遊戲》等作品最能代表個人特色。
《徬徨少年時》
在說什麼?
《徬徨少年時》講述的,是一個少年在真正長大成人之前,面對各方掙扎,過程中的思考及最終的抉擇。主角辛克萊的家看來光明美好,然而當辛克萊遇上「惡少」克羅默後,過去的光明美好受到衝擊,辛克萊必須面對內心的欲望與黑暗,生活不再只有一片美好。掙扎中的辛克萊結識了另一少年德米安,在德米安身上,辛克萊對於要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有了不少反思,最終,經過自我掙扎、面對內心黑暗的過程後,他「覺醒」了,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覺醒的人只有一項義務,那就是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裏。」
這作品有什麼好看的?
尋求自我的道德價值
除了赫塞的文筆細膩觸動人心,本書更是他的真實寫照——面對家庭的期望、價值觀的衝擊、難向人言的內心孤獨及痛苦。寫作時間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赫塞已從德國搬去瑞士,面對戰爭、家庭等壓力,他要接受精神治療,為其治療的正是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學生,而赫塞也認識榮格。他在這段時期有大量時間自我探尋,有指《徬徨少年時》的辛克萊正是赫塞的自我投射,而德米安便是他所嚮往的理想角色。
雖然現在常說「be yourself」、「be a better self」,尋找自我的道路看似尋常,但在赫塞寫作的時期,以「我」為第一身寫故事並非常態,因為這代表小說中的視野會縮小。第一身寫作方式自1860年後開始盛行,此前的作品多以第三身角度書寫。而赫塞特別以「辛克萊」為作者名字,更是一個對當時來說打破常規的做法,突顯了自我追尋主題。
必學!
二元、對比
《徬徨少年時》中,角色形象對比鮮明,如辛克萊與德米安的性情對比;而世界及個人內心,「光明」及「黑暗」的二元世界對立分明等,通過這樣的二元對比能突顯兩者的差異,給讀者更強烈的印象。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找出被允許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找出對他而言是禁止的事物。從來沒有人會因為做了一些被禁止的事,就因此成為大惡棍。反之亦然。說穿了,不過是個懶惰的問題罷了!有些人疏於思考,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只求不違反別人規定的禁令就行了,因為這樣他可以過得很輕鬆。還有些人心目中自有一套法則,有些事,雖然正經體面的人天天都在做,但對他們來說卻是禁止的;另外一些事,對他們來說是允許的,卻常常為一般人所厭惡。每個人都必須獨立思考,為自己所為負責。」——《徬徨少年時》
以上段為例,《徬徨少年時》中提及建構個人價值觀的思考時,也是用了二元的寫作方法,通過思考「被允許」與「被禁止」的事,得出關於如何建立自己的結論。
文‧鄭惠霞
圖‧Eoneren@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