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批人工島估價「粗疏」 團體指強推漠視民意
【明報專訊】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會上有議員關注工程造價及填海進度等,發展局早前提高人工島工程項目造價估算至5800億,有議員批評造價粗疏,同時關注多項基建工程陸續上馬,將對政府財政構成壓力。另有團體於會前到立法會外請願,指人工島計劃屬「海上大白象」工程,認為政府強推是漠視公眾意見;亦有環團認為隨多項基建工程展開,進口海砂等令造價或升致項目超支。
會上多名議員關注中部水域人工島與「北部都會區」同步發展,將對政府財政構成一定壓力。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更批評,政府目前未有將通脹及人手不足等項目納入造價成本之內,認為局方造價估算「粗疏」。她批評,政府花費大量金錢提供300公頃用地,質疑政府難以重奪土地主導權。
甯漢豪:仍有空間與北都同步進行
發展局長甯漢豪回應稱,根據現階段人工島的造價估算,再加上一般基建工程預測估算,合計所需現金流大約相當於本港經濟總值4%,相較1990年代「黃金基建」年代高峰期達6%,認為仍有空間同步進行「北部都會區」的工程,重點為做好分階段的現金流融資協議。
至於造價方面,甯漢豪表示填海成本與新界收地賠償成本相若,而現時中環核心商業區租金水平仍是區內數一數二高,認為需要有更多土地儲備,及提供宜居地方以吸引人才。
此外,有關注團體到立法會外請願,「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表示,政府最初提出「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目的應付人口增長及商業用地需求,但統計處於2020年調整人口推算,預計本港人口將由2041年811萬的高峰,回落至2069年735萬,可見人口會持續下降。謝認為局方高估有關人口估算,認為人工島定位已由應付人口增長改為目前的土地儲備,質疑當局「搬龍門」。
謝又補充,最近啟德商業用地多次流標,認為市場對商業用地需求減少,直斥政府「理由站不住腳」。
環團綠色和平回應稱,若未來各項大型基建及近岸填海工程展開,或需進口海砂或河砂補充,屆時造價恐大幅上升,有超支風險。綠色和平續稱,根據初步生態調查結果,人工島附近仍具生態價值,但當局未就生態調查結果及改動方案諮詢環諮會的情况下,仍然繼續強推工程,憂當局未完全掌握環境生態基線資料及其影響下,錯判或嚴重低估工程對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