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巡禮:穿著華服考察 體驗中華文化

[2022.11.24] 發表
聖公會聖匠中學同學穿上華服走進九龍寨城公園,了解這個記載香港回歸前後歷史的地方。
同學參觀公園內的展覽館,了解九龍寨城清拆前居民的生活及風貌,展覽館展示寨城內的小型製麵廠、糖果廠及無牌牙醫診所。
中五級學生吳嘉敏(右)及吳思慧(前左)家中常備華服,吳思慧指一開始穿著華服時曾惹來異樣目光,起初也不太習慣,但後來認為穿華服是傳承文化的方式,便不介意他人的目光。
同學參觀寨城公園時,途經圍繞寨城內牆的排水溝和石板街,無不探頭看,想像當時居民的生活。
寨城公園內的中式園林充滿中國傳統特色。
「宋王臺」巨石原位於啟德舊機場,戰後工人切割出「宋王臺」石碑,現坐落宋王臺花園。
學校宣傳活動主任陳致良認為穿華服可以真實體驗中華文化,同時有助推廣中國傳統文化。
同學們觀賞港鐵宋皇臺站內的「聖山遺粹——宋皇臺出土宋元文物展」,展品以宋元時期陶瓷器碎片為主。

【明報專訊】聖公會聖匠中學為讓同學切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在地區文化考察活動中加入華服元素,讓同學穿上華服出外考察,走進九龍寨城,了解這記載香港回歸前後歷史的地方。

路人誤認華服為韓服

穿著華服遊歷史文物景點,同學們都顯得格外興奮,尤其是中五級學生吳嘉敏,她一向有留意華服潮流,認為穿華服能呈現中國傳統文化,「讓我有民族自豪感,所以不會因為是小眾文化而感到羞恥」。她家中有3套華服,卻是第一次穿華服外出。活動當日,她盤起髮髻,穿上改良版的冬季華服套裝:白色立領長衫,配上同色百褶裙。沿路有途人稱讚她一身配搭,但她說因為天氣炎熱,華服有點侷促,期望下次學校安排冬天的考察活動時能再穿華服參加。

另一名中五級學生吳思慧已有4年穿著華服經驗,活動當天她稱身穿明代華服:方領上衣配搭一片式馬面裙。吳思慧表示,以往在內地上學時歷史老師曾提及古代衣著風格,她發現原來不同朝代都有各類服飾,想了解華服的演變過程,「以前在內地生活時,與朋友出外遊玩也會穿著華服,現在因為天氣、社會環境等較少穿華服出外,但農曆新年、中秋節等中國節慶時都會穿」。

香港歷史文物 盡在生活中

吳思慧曾穿類似唐朝流行的華服外出遊玩,被途人誤以為是韓服,其實兩者有分別,「原來很多人會混淆華服和韓服,兩者不同之處是韓服的裙擺蓬鬆,而且是整條穿著;華服的裙會打褶,用絲帶綁起來」。兩人穿華服時會拍照,並把相片發布到社交平台上,希望更多人認識華服文化,吳思慧更期望在日常穿華服。

學校宣傳活動主任陳致良老師稱,期望下學年安排校外考察時,同樣加入華服元素,延展同學對華服的認識,「由我們中學做起,期望能延伸至社區其他學校,共同宣傳中華文化」。他考慮日後舉辦介紹華服的攤位和華服試穿活動,讓更多學生體驗中華文化。中史科老師洪少萍認為歷史科重視考察,「近有近去,遠有遠去」,香港歷史文物盡在生活當中,是次活動有助同學學習如何欣賞歷史文物的價值。

行程一:九龍寨城公園

同學第一站到訪九龍寨城公園。九龍寨城過去被形容為「三不管」地區,同學前往寨城公園及參觀公園內的「千面小城展覽」,內設6個展覽館,記錄九龍寨城的歷史及居民回憶。

「三不管」之地

1810年清政府在九龍城區修築炮台,並派兵駐守九龍寨城,以對付海盜威脅,九龍城的軍事及政治地位大幅提升。1840年中英兩國爆發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清廷割讓香港島予英國。為加強軍事防禦及監察英方在香港島的活動,清政府籌建九龍寨城,由堅固石牆、6座瞭望台和4道城門包圍,城內設衙門、士兵營房、火藥倉、軍械庫等建築物及民居。

1871年,清政府為遏止走私鴉片活動,兩廣總督瑞麟在汲水門、長洲、佛頭洲和九龍城設立關卡緝私鴉片及徵稅。九龍寨城作為九龍城稅關基地,負責搜查駛經的商船,緝私和徵稅。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清廷在談判期間極力保留九龍寨城主權及用作通往寨城的龍津石橋,英方答應,並在條約中列明「所有在九龍城內駐紮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

一年後,英國派兵佔領寨城,將清廷官兵趕走,寨城缺乏法治和管理,變成無政府狀態,漸成「黃賭毒」溫H和罪犯匿藏之地。城內空間雖小,但百業興盛,有不同輕工業工廠、店舖等,提供居民的生活所需。

1987年港英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於1994年展開清拆工程,過程中在寨城南門發掘出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花崗岩石額,以及炮台、排水溝、石樑等古蹟,並保存為展品及將寨城興建成公園,供市民了解該地歷史。

行程二:宋皇臺花園

離開寨城公園後,導遊帶領同學徒步走至宋王臺花園,說說宋末元初時期的香港。「宋王臺」紀念碑是為紀念南宋皇帝逃亡至香港的事[,相傳皇帝宋端宗和弟弟趙昺因逃避敵軍追殺,逃難到九龍城山丘上。

清代中葉的地方文獻記載刻有「宋王臺」三字的巨石。隨茪E龍城及土瓜灣的發展,尤其是啟德機場早年的擴展,「宋王臺」巨石所在的「聖山」被夷平,成為舊機場北停機坪的一部分,戰後工人在機場客運大樓附近的殘石中,切割出「宋王臺」石碑,現坐落宋王臺花園內。

行程三:港鐵宋皇臺站

導賞來到尾聲,以港鐵宋皇臺站內的文物展櫃作結。站內展出宋元時期及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的陶瓷考古文物,包括香爐、龍泉P系青瓷、福建P系青釉瓷等,還有宋代貨幣、宋元時期建築構件。

資料來源:愛學社導遊林家寶、陳婉如、九龍寨城公園網站、明報網站

■知識增益

國際品牌服裝似馬面裙 被質疑「文化挪用」

馬面裙是明清時期流行的漢族女性主要裙裝樣式,一般為兩片式、前後光面、左右打褶。這款裙裝從正面看狀似馬的面部,因而得名。其起源可追溯到宋朝,在明清時期大為流行。

國際時裝品牌Dior在2022年7月推出早秋系列,當中的長裙外形被指與中國馬面裙相似,如兩側有細褶、布料與褶皺之間前後有開衩處理等。惟Dior官網中的產品說明被內地網民質疑隻字未提與馬面裙的關係,因此引起「反對抄襲、反對文化掠奪」等抗爭。人民網發表評論說,「我們對於借鑑中華文化豐富人類美好生活是支持的」;亦有觀點認為馬面裙沒有知識產權,不能視為抄襲,最多是「文化挪用」。中國內地Dior官網同月已將該裙下架,但在海外Dior的官網仍然有售。

文:曾卓盈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12期]

更多教育
大開眼界:金磚五國
【明報專訊】2009年的金磚峰會上,4個新興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開始商討多邊合作,至2011年南非加入,五國合稱為「金磚五國」(... 詳情
價值觀解碼:國民身分認同
【明報專訊】國民身分認同(national identity)即個人認同自己國民身分的程度。身分認同受主觀感情、種族、制度、價值觀及經歷等因... 詳情
放眼經濟: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明報專訊】為防控新冠疫情,香港特區政府的入境檢疫放寬安排被指落後鄰近國家或地區。「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2022年11月初於香港舉行,特首...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