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圖說:從軍事重地到漁村——鯉魚門

[2022.11.11] 發表
(資料圖片)
海盜鄭連昌於18世紀興建的天后宮。(圖:鄭寶欣)
舊石礦場遺址的石造建築。(圖:鄭寶欣)
石礦場後方的山丘形成一個面向海峽的屏風。從高空鳥瞰,石礦場就像是魔鬼山的一個缺角。(圖:鄭寶欣)
現時鯉魚門一帶的村落仍有不少居民。(圖:鄭寶欣、資料圖片)
魔鬼山上的軍事遺址,部分還頗為完整。如歌賦炮台屬於魔鬼山軍事設施的其中一部分,曾有兩座6吋口徑的大炮,但其後陸續被搬移至赤柱及鶴嘴,現時只遺下圓形的炮座及火藥庫等廢棄建築物。(資料圖片)
香港海防博物館(上圖)的設計沿用不少當年的地下軍事設施,博物館前身是舊鯉魚門炮台,戶外位置現放有6吋隱沒式大炮複製品(下圖)。(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常說開埠初期的香港是條小漁村,提起鯉魚門,不少人誤會該處是當時漁民作業之地,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次「道聽圖說」帶大家遊覽鯉魚門南北兩岸,從歷史碎塊中找回她的故事。

鯉魚門是位於油塘和筲箕灣之間的海峽,有說地名與民間傳說「鯉躍龍門」相關,亦有說只因海峽形狀、周邊地勢與鯉魚嘴相像而得名。鯉魚門指的不只是海峽,更是海峽兩岸的區域——香港島的鯉魚門在筲箕灣阿公岩一帶,昔日為港島的海上防衛要塞,現時香港海防博物館周邊仍有不少軍事遺蹟;而九龍的鯉魚門位於油塘、藍田對出近海一帶,曾是多條古村和石礦場的所在地。

鯉魚門最早在明代《粵大記》(1595年)已被記載,惟史料不多。有說早期鯉魚門是海盜據點,學者Dian H. Murray在1987年出版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她認為著名海盜鄭一的父親鄭連昌在18世紀落戶鯉魚門一帶,建造天后宮為海盜基地;鄭一的追隨者張保仔繼承了鄭氏在鯉魚門發展的海上武裝系統,與後來香港水域的海盜發展有極大關係。

這些說法雖未能被完全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鯉魚門兩岸歷年來幾乎未有大規模填海工程,比較1843年與今日的海岸線,近乎沒有變更。前述由鄭氏所建的天后宮仍聳屹於岸邊,現存結構於1953年及1986年修建,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1953年修繕天后宮時新增石碑,指出該廟宇是由鄭連昌於乾隆十八年所興建。

19世紀的地圖上,鯉魚門有多個版本的英文名稱,如Lymoon Pass、Lyemun Pass、Li--mun等。翻查報章,早在19世紀已有文章提及此處,20世紀初的新聞更有確實地提及港島鯉魚門的兵房。20世紀初的地圖上,九龍鯉魚門一帶被標示為石礦(quarries),位置覆蓋現時三家村和避風塘,而從該時期的地圖上也陸續看到村落的痕[。

三家村與石礦場

從字面看來,三家村理應是三姓人共同興建的村落,但到底是哪三家人?由於欠缺可靠的歷史檔案記載,無從稽考。不同學者曾就鯉魚門歷史做口述歷史研究,有指最早期的三姓為溫、劉、陳,亦有人認為是張、劉、連;而最早興建的三家村,據說也不在現時看到的位置,而是在避風塘的另一邊。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張瑞威在1997年訪問當時86歲的三家村村民葉宋,葉氏表示,村民大部分是因各種原因從廣東移民而來的客家家庭,他的太公就是在19世紀中葉洪秀全起事期間逃到香港,定居於鯉魚門,已為家族的第四、五代。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三家村一帶(連同附近海傲灣)共有居民2537名,並以華人為主。

三家村及附近村落的村民曾經以採石(打石)為主要職業。香港採石業可追溯至19世紀初,當時為了在海岸線興建防禦海盜的設施,而使用了東九龍的石材。20世紀初的地圖上,鯉魚門一帶被標示為「quarries」,而一旁茶果嶺就被標為「Rocky Hill」。地勢使然,加上後來進駐村落的客家人擁有純熟的打石手藝,鯉魚門自然成為開採石礦的重要「基地」之一,更與牛頭角、茜草灣及茶果嶺合稱「四山」,意指四座用作石礦場的山丘。

早年大型建築多以花崗石為主要建築素材,不止房屋,連圍牆、基建設施等都必需要用到此類石材。因此20世紀香港採石業發展蓬勃,坐擁不下百個石礦場。從鯉魚門開採的花崗石材質素高,除了供應本地建築業,香港的石材亦會送到內地甚至歐美作建築材料。位於美國三藩市、已拆卸的Parrott Building(1852年),便是採用香港石材建成。打石工人之外,負責修補採石工具和打磨石材的工匠都在村堨肮﹛A形成一個以採石為主要經濟活動的小社區。

20世紀後半葉,採石已由人手變成機械化,但隨茩輕銆艦蛪~的式微,石礦場最終在1960年代停運,鯉魚門轉型成現今的漁村,以經營海鮮酒家為主,成為備受歡迎的旅遊景點。而石礦場的舊址,現時還有一些當時遺留的石造結構。香港最後一個石礦場——位於屯門的藍地石礦場亦將於2023年停運,政府計劃在該處開闢地下採石場,發展地下岩洞空間。

九龍也有炮台山?

石礦場以北是222米高的魔鬼山(Devil's Peak),1895年的地圖中將此山同時標示為「Kwei Ling」,相信代表廣東話中的「鬼嶺」,二戰期間日軍地圖中則稱之為「惡魔山」。據說清代很多海盜匿藏於此山,令附近居民聞風喪膽,因而稱之為「魔鬼山」。20世紀初,英軍在山上興建炮台作防禦用途,因此魔鬼山又名「炮台山」。現時山上仍可見當時的軍事遺蹟,包括魔鬼山碉堡、歌賦炮台和砵甸乍炮台等。

1930年代,英軍為南港島水域佈防,將大炮遷移到赤柱及鶴嘴,魔鬼山上只剩下碉堡及炮台。碉堡圍繞山頂而建,山下光景一覽無遺,在仍然依賴船舶作戰的年代,是絕佳的軍事據點。不過二戰時日軍開始大量使用戰機,在高處的魔鬼山碉堡並未有發揮作用。當時駐守該處的香港及新加坡皇家炮兵團與日軍展開激戰,最後通過鯉魚門以水路退至港島。日軍得以佔領魔鬼山作為攻擊港島的據點。

魔鬼山代表茼郎~英軍為香港設計的防衛戰略,具有歷史意義,此組遺蹟於2009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水道南岸

與九龍鯉魚門因採石業形成的社區不同,香港島一端的鯉魚門主要為軍事基地。早於1844年,英軍開始在鯉魚門及西灣山上興建兵房(現今鯉魚門公園內,其中三幢為一級歷史建築),但由於當時有疫症肆虐,不少駐兵病死,兵房遂被棄用。1885年英軍在該處修建防禦設施,包括堡壘和炮台。為興建堡壘,英國皇家工兵部隊在岬角的最高點移走面積7000平方米的泥土,在同一位置建造18間地下室用作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及煤倉等,再重新將泥土鋪上,令設施完全隱藏。設施同時包括一個露天廣場,供集散之用,加上沿岸興建的炮台和一座魚雷發射站,射程覆蓋整個鯉魚門水道。

香港在19世紀初並未有牽涉於大型戰爭中,因此鯉魚門軍事設施有數十年無用武之地。直至二戰時期,日軍空襲佔領魔鬼山,利用該處為據點攻擊香港島,鯉魚門南岸的軍事設施始發揮防禦作用,不過炮台經過10多天激戰後被攻陷。

戰後,鯉魚門炮台一帶成為軍用訓練基地,直至1987年才正式關閉。1993年,政府決定復修這個在香港軍事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場地,興建香港海防博物館,展示海上防衛的歷史故事。至今博物館範圍仍可看到當時的軍事設施遺址。

文:鄭寶欣

圖:鄭寶欣、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04期]

更多教育
閱讀文言:吃魚勿翻魚
【明報專訊】明初翰林應奉唐肅,有幸陪明太祖朱元璋吃飯。剛吃飽,唐肅向朱元璋行了一個「拱箸」禮。朱元璋看不明白,問道:「這是什麼禮數?」唐肅回... 詳情
【明報專訊】(1)無從判斷(齊景公只說人們討厭魚腥味,他自己是否喜歡則無從判斷) (2) D (紀國有治國之道,卻不重視,以致亡國) ... 詳情
自然手札:秋播季節
【明報專訊】一雨成秋,氣溫一夜間忽降10℃,為2022年的夏與秋劃下明顯界線。對農友來說,新曆九月及十月是繁忙季節,夏季農作物需要收成,同時... 詳情
潮看文史:(fat6)伐(muk6)木
【明報專訊】有快餐店打出「行多步」字眼宣傳轉用木餐具,想想近年的餐具趨向與走塑立法,對當下港人而言是貼地不過的環保主流——必須強調「當下」,... 詳情
時事中文:百子圖藏祝福
【明報專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一展品《百子圖》,得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推介。究竟《百子圖》是什麼呢? ■新聞事件 故宮院長推介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