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KPI 學者:官員「真問責」極少
【明報專訊】特首李家超早前預告在《施政報告》交代百多項政策指標,包括關鍵績效指標(KPI)。被譽為中國管理諮詢業先驅的中大商學院客席教授謝祖墀說,相信政府內部一直有KPI,關鍵是如何衡量相關官員表現及需否問責。他建議政府衡量「無做什麼」,以及容許官員為求創新而「試錯」。
謝祖墀接受本報訪問時說,驚訝社會今時今日才討論政府設KPI,相信政府內部不同政策有一套指標,例如建屋量,問題是量度指標後如何行動。他說,問責制下官員被「真正問責」極少,「一早講明60分及格,如果不及格就走人,一定要講清楚,才有真正的問責」。
曾為內地國企及民企提供意見的謝祖墀說,國企的KPI非常嚴格,賞罰分明,基本上不達標可被調職甚至革職。他說,除了企業運作本身的KPI,官員也要面對中共中央組織部的另一套KPI,不少目前在高位的內地官員都經歷類似制度。
他提醒,香港官場長期予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之感,需要鼓勵官員跳出固有規限。他呼籲在設定KPI時,特首需要有機制認可官員因努力而「試錯」,例如某些創意概念最後行不通,也應予肯定,不應就此減分。
(施政報告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