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懶人包:網騙電騙猖獗
【明報專訊】近期科技罪案備受關注,警務處長蕭澤頤指出,疫情加快社會數碼化進程,亦帶來許多數碼陷阱。2022年上半年科技罪案以網上求職、投資、購物及裸聊勒索案升幅較顯著,以裸聊勒索案為例,六成受害者是30歲以下,不少是學生,最年輕只有12歲。
詐騙案按年增42%
2022年上半年詐騙案件達1.2萬宗,按年上升42%,損失約21億元,逾七成與網上騙案有關;升幅主要來自網上購物騙案、求職騙案、投資騙案及電話騙案,升幅四成至約4倍。投資騙案主要手法是「網戀投資騙案」及以虛假投資應用程式誘騙受害人。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許綺惠稱,騙徒常於社交媒體假扮賣家推銷熱賣貨品,當事主將貨款存至指定戶口,騙徒即失去聯絡。不少騙徒的社交媒體帳號都成立不久,當出現負評便立即改名,刪除負評及封鎖相關帳戶,再次行騙,要求客人預付金額後遲遲不發貨。亦有騙徒扮買家在網絡搜尋名貴貨品,先製造假入數紀錄,事主誤以為貨款已轉帳而發貨。
根據警方數字,2022年首7個月錄得956宗電話騙案,較2021年同期588宗增逾六成,涉及騙款4.7億元。其中假冒官員電騙共569宗,佔整體個案近六成,損失約4.5億元,佔整體95%。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透露,署方不時收到假冒衛生署職員騙案舉報,近日愈趨嚴重。有市民收到與署方「疫苗接種計劃查詢電話」號碼相同的來電熱線,惟電話前附有「+852」字首,可能是偽冒本地來電之詐騙電話。他強調衛生署職員與市民聯絡時,若得悉市民對其身分有懷疑,不會強迫市民提供資料,會先建議市民致電署方熱線1830 111查核獲授權人員身分。
為加快破案速度,警方9月19日成立電子報案處理及分析中心(e-Hub),中心的資料庫可整合市民提供的騙徒電話、社交平台帳號、銀行帳戶資料等詳情,將關聯或同一源頭的騙案綜合跟進。中心總督察黃嶔榮以主題樂園年票或酒店套票騙案為例,不同人經同一網站購票,匯款至同一帳戶,新系統可將不同報案人在不同警局報案時提供的相關銀行帳戶、社交媒體等,綜合交予同一隊伍跟進。
■Quicktake
˙ 2022年上半年錄得超過1.2萬宗詐騙案,按年上升42%,逾七成與網上騙案相關
˙ 警方新成立電子報案處理及分析中心,以助整合有關聯或同一源頭的騙案綜合跟進
■思考題
加強資訊素養教育如何有助減少網絡騙案?解釋你的答案。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