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便利店尋藥記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不論在香港居住或到日本、台灣、泰國等地旅行,到便利店買藥是平常的生活小事,亦是旅途中輕便易購的手信之選。在內地則不同,「買藥去藥店」的規矩從銷售模式到觀念都深入民心。
大約兩個月前,廣東發出首批便利店銷售「乙類非處方藥」試點許可,意味茷K利店買藥成為可能。何謂乙類藥?簡單來說,就是像必理痛、蜈蚣丸、保濟丸等日常傷風、止咳、腸胃類藥品。
試點包括華潤和美宜佳的屬下連鎖便利店,兩者均是廣東本土企業,網點多、覆蓋面廣。省藥監局通稿稱,「這標誌蚍s東省經營乙類非處方藥綜合改革試點正式啟動,同時意味蚍s東居民以後可以24小時在試點的便利店購買常用的乙類非處方藥」。
究竟買不買得到藥呢?由於通稿堥S有具體獲批便利店地址,這兩個月筆者在多個城市,踏進不下20間上述連鎖便利店「無醫問藥」,都無功而返,並總是得到一句相同的回答,「便利店怎麼能賣藥呢,要買藥去藥店!」
筆者說,「貴公司已得到政府允許可賣」,店員答,「我們不敢賣,亂賣藥出了問題誰負責?」截至去年底,數據顯示全國有近60萬間藥店。然而24小時營業的藥店數量稀少,尤其在小城市,夜間緊急用藥的需求難以被滿足。
其實便利店賣藥在2018年的北京已開始試點,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出於疫情管控需要,試點藥品櫃悄然撤下。甚至早在2005年,就已傳出外資商超家樂福、沃爾瑪獲准涉足藥品零售業務消息;2009年放寬藥品流通管理後,亦出現一批「超市×藥店」的結合業態。
時隔10多年,民眾對藥品的認知仍停留在「尋醫問藥」。某醫藥資訊公眾號的廣東試點新聞下留言彈聲一片:「胡搞」、「啥人都敢賣藥了,你敢賣我還不敢買呢」。讀罷這些留言,同事嘆道,希望他們永遠不需要半夜找24小時藥房。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