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肇始:標籤「疫苗通」恐致疫苗猶豫 陳反駁高本恩建議 袁國勇等倡95%接種率才可撤
【明報專訊】疫苗通行證引發倫理及公共衛生爭議,港大學者高本恩及陳德光建議政府豁免60歲以下成年人用疫苗通,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今日在本報撰文反駁(刊B16觀點版),指制訂防疫政策「不能只茞揚茪H益處及風險的平衡」,要考慮為社會構建防疫屏障保護長者等較高風險人群。她指有醫學界人士倡議個別年齡群組可自由選擇打第三針,或標籤疫苗通為「脅迫性政策」,恐減接種意欲且重新引起疫苗猶豫,「實非合適」。同時,袁國勇等3名港大專家亦撰文指疫苗通能有效促進接種,須涵蓋所有合資格年齡層,並提出全民接種率按科學委員會最新建議達95%才可取消疫苗通。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及港大藥理及藥劑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陳德光日前在本報撰文指出,市民在「知情同意」原則下有權拒打針,但年輕成年人日常生活須用疫苗通,如拒打針便不能上班上學,嚴重限制個人自由,本質與強制接種無異。兩人指大部分年輕成年人已打最少兩針,重症和死亡風險很低,進一步打針對清零或維護醫療系統難言再有明顯助益,加上第五波築起的免疫屏障,不贊成繼續透過「脅迫性」政策向年輕成年人「谷針」,但呼籲市民尤其長者打第3或4針,保護自己和家人。
「不能只茞揚茪H益處及風險平衡」
陳:須為社會築屏障 保護高危者
陳肇始就上述文章撰文,重申疫苗好處,並指政府制訂防疫措施時「不能只茞揚茪H益處及風險的平衡」,更要考慮為整體社會構建強而有力的防疫屏障,以保護較高風險人群,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防止公共醫療系統因疫情反彈出現大量重症而不勝負荷。她說疫苗通作為增加接種誘因的措施,在合理情G下要求進入處所者打針,讓社會繼續安全正常運行,「實屬必要一環」。
據陳肇始文章,個別人士可能認為打針效益較低,以致誘因不大,這是典型個人考慮與公眾利益的矛盾。在個人接種效益大於風險前提下,政府以提高防疫屏障為目標屬合理,12至59歲成年人兩針接種率達95%,正是第二階段疫苗通發揮效用。她說,如政府純粹以不同群組效益考慮實施疫苗通,不難想像個別人會持觀望態度,結果接種率很大可能仍低迷。
豁免部分群組 對已打針者不公
指標籤政策為「脅迫」不合適
文章又指年滿12歲者第三針接種率僅約五成,在疫情稍緩和時絕不能鬆懈,須與時間競賽鞏固防疫屏障,現階段將個別疫苗效益並非最高的群組豁免疫苗通,有違措施原意,亦對已打針者不公。她指有醫學界人士此時倡議個別年齡群組可自由選擇打第三針,或標籤疫苗通為脅迫性政策,恐怕只會減低接種意欲,重新引起市民疫苗猶豫,「實非合適」。她呼籲合資格接種第三針者盡早接種。
袁國勇:疫苗通政策原意保護未接種者
同時,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專家另撰文,指疫苗通能有效促進疫苗接種,如只限於長者,有違公平原則,又指政策原意旨在保護而非懲罰未接種者,因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餐廳或場所出現群組爆發屬預期內,未接種者進入有風險。他們提到60歲以下但有慢性病者如染疫,重症及死亡風險不會比70歲以上健康長者低,疫苗通如只限某年齡層,場所負責人執行亦有困難。文章指打針後染疫仍可於上呼吸道釋放病毒,但最近英國研究發現接種加強劑有效降低傳播風險,3針仍能減Omicron傳播風險,故不論老幼打針均對社會有益。
文章建議,當全民接種率達95%(按衛生防護中心科學委員會當時最新建議計算)便可取消疫苗通要求,但仍須戴口罩至明年春季,倘沒有比Omicron更強的變種病毒及度過2022至23年冬季流感高峰,便可放寬戴口罩。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