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香港城界變遷 百年「新九龍」界石重現 民間組織尋蹤 古蹟辦列文物地點
【明報專訊】保育組織「香港行跡」公布,於大埔道與郝德傑道交界發現殖民時期劃分九龍和新界的其中一塊界石,刻有「NEW KOWLOON」、「NEW TERRITORIES」等字樣,保存良好,估計豎立至今近百年,見證香港開埠初期歷史和發展,重要程度與維多利亞城界石相若。該組織尋[過程曲折,最初在搜尋其他資料時無意中發現坐標,實地考察發現界石表面有水泥痕[,估計因近年有工程才得以重見天日,冀當局原址保留,若日後發現更多界石,可還原城市界線。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標示新九龍範圍 牛池灣現同類界石
古蹟辦稱,已於上周四(21日)實地視察及記錄兩塊分別位於郝德傑道和大埔道交界山坡,以及牛池灣扎山道的界石,兩塊界石均刻有「NEW KOWLOON」、「NEW TERRITORIES」及「LIMIT UNDER ORDINANCE No 26 OF 1937」字樣;有關界石用作標示新九龍範圍,其豎立位置、數量及現G仍需調查和研究,兩塊界石的歷史價值已初步獲確認,會納入「由古物古蹟辦事處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名單,並界定為「文物地點」加以保護,有需要時可為相關部門提供技術意見,協助設立說明牌。
古蹟辦又稱,所有新工務工程項目的倡議者和工務部門,均須研究其工程項目會否影響上述的「文物地點」,若有影響,須做文物影響評估,並訂定緩解措施。
根據1898年中英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土地,由清廷租予英國,租期為99年。1900年港府設立「新九龍區」,1937年通過法例,重新訂立九龍及新界的界線,東起鯉魚門,西至荔枝角,南至界限街的地區稱為「新九龍」,並納入市區範圍。
香港行跡稱,除新發現的界石,現存只有位於扎山道一塊同類界石,但其表面耗損,刻字模糊。該組織又指,1937年的舊地圖顯示,最西部分界線標記了3個界石位置,惟至今未有發現。
三面刻字 香港行跡:兩巧合助發現
香港行跡創辦人林曉欣表示,早前搜尋「長沙灣聖辣法危爾天主教墳場」地段資料時,發現1922年的測繪處地圖標示一塊不知名界石坐標,對比舊地圖的新九龍及新界界線,相信是其中一塊界石,最後由成員Danny Lee於上周三在大埔道及郝德傑道交界斜坡找到該界石,長、闊、高均為約0.3米,其中3個垂直面分別刻有「NEW KOWLOON」、「NEW TERRITORIES」、「LIMIT UNDER ORDINANCE No 26 OF 1937」,字樣清晰可見。
林形容今次發現有兩個巧合,一是於搜尋其他資料時無意中發現界石座標;實地搜索時,發現界石表面有水泥痕[,估計曾被水泥覆蓋,後來進行工程才得以重見天日。該組織最近獲網民通知於筆架山發現另一塊疑似新九龍界石,不過刻字模糊,有待跟進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