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醫療資源投放應重治療還是預防?
【明報專訊】本港公共醫療服務長年面對不同挑戰,如資源及人手不足等。為改善問題,社會各界提出不同方案,如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引入海外醫生等。惟醫療資源始終有限,政府分配醫療資源投放應「重治療」還是「重預防」?
◆事件背景
第五波新冠疫情下,公立醫院「爆煲」逾月,伊利沙伯醫院2021年3月9日召開員工座談會,本為講解伊院專收染疫者的安排,但身經百戰的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發言提及同事疫情下工作辛酸、「捱得好辛苦」時,一度落淚。有參與網上員工大會的伊院急症室醫護透露,當時何曉輝泣不成聲,他見狀也忍不住流淚。
有伊院資深醫生稱,無論部門主管還是病房經理,都是早上6、7時返工,半夜收工,「管理層都落手落腳做,至捱到今時今日」。他指病人也捱苦,「佢]都幾乎鬖a」,醫護都看不到出路,現伊院轉為「定點醫院」,總算有一點曙光,但「一間醫院唔會解決到全港黻暋D」。
第五波新冠疫情下逾百萬市民染疫,公立醫院一度不勝負荷。醫管局先後將50%普通科病H及6間醫院改為收治新冠患者。為免急增的(新冠病毒)確診病人湧去公立醫院急症室,醫管局設指定診所,讓病徵輕微患者以電話或手機應用程式預約,望患者盡快得到治療,也可減輕急症室負荷。
●評論摘要(經編輯刪節)(圖)
港基層醫療以私營服務為主
香港的基層醫療系統私營服務佔大部分,要考慮如何做好公私營協作,如團結香港基金提出改善醫療券措施,為中年人篩查「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既可促進市民更主動管理自己健康,亦可加強公私營服務的整合。——立法會議員、團結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
急切需要成立基層醫療統籌局
自醫管局成立,本港基層醫療發展落後,公營系統專科輪候時間長,衍生更多問題,如醫生診症時間緊絀,「可能得3分鐘,你行入去,未坐定就要行番出薄v;有急切需要成立法定的基層醫療統籌局,加強民政部門與地區康健中心合作,讓市民在自己區內得到適切的醫療服務。——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
民眾不識基層醫療 患病多去急症室
香港醫療制度的特色是「重治療、輕預防」,結果公眾並不知道住所鄰近的基層醫療服務,只知無論病情大小,召喚救護車是得到治療的唯一方法。——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
增資源投放助紓緩公營醫療體系壓力
新冠疫情爆發前公營醫療系統已面對龐大壓力;(財政預算案)盡量增加公營醫療體系的資源,如推動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以增加病H數目及提升醫療設施相關配套、積極增加本地醫生培訓、推出多項針對措施(包括增加前線人員的各種津貼、改善退休後重聘計劃等)以挽留人才。——財政司長陳茂波
■解讀衝突點工作紙(表)
◆網上工作紙另設概念闡釋及延伸問題:life.mingpao.com/htm/dl/20220414BY.docx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