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榕」情入景 城市發展 樹人角力
【明報專訊】空間
讀書時作文愛寫歷史,被老師評為「榕樹頭阿伯」。「榕樹頭」在香港大抵家喻戶曉,指的是以前油麻地天后廟前長有幾棵大榕樹的空地,賣藝說書者眾,是地區社交場所。更深層的意義,是古代作為社區核心的祠廟(社)多以大樹為象徵,遠古愛用松柏,廣東的祠廟則愛粵樹中最高大長壽的榕(《觚賸.粵社以榕》),香港各區天后廟如銅鑼灣、林村多與大榕相伴,以至榕亦代表茠幫洉﹞O。只是在遍建商場乃至公共空間萎縮的香港,類似場所漸次消失,保榕常只停留於環團倡議;在較有心保育老區的廣州,榕樹頭仍是常見風景,砍榕才會引發一面倒反對。
時間
作為香港最常見的樹,要說榕很有歷史感,可說對也可說不對。不對的是榕不像松柏常見於古籍,唐以前只見於漢《異物志》、晉《南方草木狀》及北朝《齊民要術》,因為它生於南方而非中原正統,提及榕的唐宋詩歌也源於詩人身在南方,如柳宗元於柳州、蘇軾於廣東。對的是《南方草木狀》、唐《嶺表錄異》已謂榕在嶺南普遍種植,至今已千多年歷史,比北宋始大力植榕的「榕城」福州淵源更深。上述古籍亦提到榕「樹幹拳曲」、「根鬚繚繞,枝幹屈盤」,顯示早已掌握其特性,現在政府屢因倒塌風險斬榕卻沒給予適當生境,明顯未有吸收前人智慧。
人間
清《廣東新語》:「榕,容也,常為大廈以容人,能庇風雨;又以材無所可用,為斤斧所容。」雖嫌望文生義,卻洋溢茈糽R感悟:因為樹幹中空難成木材,反倒避免被砍,「無用之用」得享天年,才有一棵棵古樹。但現代講求功能,闢路起樓要樹就人,香港逼榕生長在狹窄道路,廣州要為「疏朗大氣」清榕,不再容許無用之用而只看到保養不力下的「安全隱患」,綠化地不是了無生氣地人工雕琢就是樓盤附庸,不知是樹的問題還是人的責任。那還不如古人貪其象徵功能的可愛:「榕易高大,廣人多植作風水。墟落間榕樹多者,地必興。」(《廣東新語》)
◆葉雨舟: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