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寶庫:中國速遞業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內地2021年雙11購物節,多宗速遞包裹驗出新冠病毒個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建議市民收貨時不要把包裝帶入室內。2022年1月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表示,北京首宗Omicron感染者曾接觸國際郵件。該郵件於1月7日由加拿大發出,途經美國及香港到達北京,患者於11日收到郵件。經核酸檢測有關郵件樣本呈陽性,不排除該病例從境外物品感染。
深圳市亦於1月16日報告一宗與快遞相關的Omicron個案,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該病例與全球數據庫中北美序列的基因組100%同源。該患者從事境外冷凍試劑收發貨工作,1月12日分拆來自北美的快遞時未做個人防護,不排除因此感染。國家郵政局發出通知,嚴防境外疫情通過寄遞渠道輸入,減少從境外疫情高風險國家和地區郵購、速遞物品。
.主要相關課題:人民生活的轉變與綜合國力.
.中國速遞業發展時間線(表)
.2021年中國速遞業數據(表)
.全球速遞業收入(億美元)(圖)
.2021年速遞件量分佈(圖)
.2012至2021年速遞件量(億件)(圖)
◆知識增益
快遞進村
「快遞進村」即各鄉村設速遞站,提供商業速遞服務,有利滿足農民生產及生活需要,亦能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及促進振興鄉村。2020年4月,國家郵政局印發《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中國農村速遞服務需增強,建立妥善的縣、鄉、村速遞物流體系。2021年上半年,中國農村地區速遞量超過200億件,較2020年同期增長30%以上。貴州省六盤水市牂牁鎮沈家村村民陳玉倫接受《人民日報》訪問表示,從前收取速遞需坐船到市鎮,因不方便所以很少網購,2020年4月在郵政公司幫助下,速遞可通過該村的水路運送到村碼頭,村民大感方便。
速遞員罷工
2020年新冠疫情致「宅經濟」興起,速遞員的人才需求增加,有指企業「招人難」,原因包括速遞員的薪金不高,亦難獲應有勞工權益。《法治日報》2021年3月報道,內地除數所大型速遞企業外,大部分速遞員只以「加盟」形式與公司合作,並非公司的正式僱員,不用繳納社會保障,整體收入偏低。中國郵政快遞報社發布的《2020年全國快遞員基層從業現狀及從業滿意度調查報告》訪問了19,260名速遞業基層從業員,超過五成速遞員月入不多於5000元(人民幣,下同),月入超過1萬元者只佔1.3%。
2020年9月,內地多間速遞公司爆發減薪、拖欠工資等勞資糾紛。有內地媒體稱,速遞員完成每張單僅獲不足5毫人民幣,促使速遞員發起罷工,引致物流速度變慢,包裹囤積在速遞門市多日無人派送。
2021年7月,國家郵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和工會聯合印發《關於做好快遞員群體合法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以保障速遞員的薪金、假期安排、社會保險等合法權益。同年9月,速遞公司陸續宣布上調速遞員的派件費,預計速遞員每月或會增加500至1000元收入。◆
綠色速遞
隨茬t遞業務量每年急升,包裝垃圾量亦大增。新華網2020年報道,估計中國速遞業每年消耗的廢紙超過900萬噸,廢膠物料約180萬噸。為減少包裝廢棄物,中國政府近年實施不同法例規管速遞。
˙ 「9571」工程
由國家郵政局2019年提出,「9」指速遞業電子面單使用率超過90%;「5」是電商網購減少二次包裝比例達50%;「7」是鼓勵多用環保袋,計劃2019年環保袋使用比例超過70%;「1」是全國速遞門市設1萬個速遞包裝回收箱。
˙ 「9792」目標
由國家郵政局2020年提出,「9」意指使用窄膠紙封裝比例達90%;「7」是電商網購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70%;「9」是可循環使用的中轉袋使用率達90%;「2」是全國速遞門市速遞包裝回收箱增至2萬個。
˙ 速遞包裝綠色轉型
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公布《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全面建立統一規定、具約束力的速遞綠色包裝標準,電商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85%等。到2025年,速遞包裝基本實現綠色轉型。
內地電商龍頭阿里巴巴表示,2021年購物優惠期設立綠色會場展示節能減排產品,並會派發價值1億元人民幣的「綠色購物券」。另外由2021年11月起,集團旗下逾萬個速遞站使用循環再用包裝物料寄件。
●關鍵字
˙消費行為(Consumer behaviour)
˙綠色包裝(Sustainable packaging)
●答一答
(1) 以下哪項沒有列入「9792」目標?
A. 全國速遞門市速遞包裝回收箱增至2萬個
B. 可循環使用的中轉袋使用率達90%
C. 電商網購不再二次包裝比重達70%
D. 全行業電子面單使用率超過90%
(2) 中國期望何年實現「全球123快貨物流圈」?
A. 2025年
B. 2030年
C. 2035年
D. 2040年
文字整理:曾卓盈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