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即棄塑膠諮詢 聚焦包裝等6類製品 未有時間表 環團斥步伐慢過內地 未提目標落後國際
【明報專訊】塑膠佔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逾兩成,繼研究管制膠樽及即棄塑膠餐具後,政府委託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會),就管制其他即棄塑膠收集公眾意見,為期約3個月,探討逐步管制非必要和難以回收的6類即棄塑膠製品,例如網購包裝、遮袋、酒店洗漱用品,另建議檢討膠袋徵費(見另稿),冀明年首季向政府提交建議,但未有確實時間表。有環團批評,本港管制即棄塑膠步伐較內地及海外落後。
委員會轄下可持續發展策略工作小組,7月舉辦3場焦點小組,收集環保團體和多個業界意見,包括回收、零售及批發界、物流及電子商貿界等,建議聚焦討論6種即棄塑膠產品(見表),當中提到可考慮全面禁止或限制使用節慶產品、酒店洗漱梳妝用品、過度禮品包裝等,以及已有替代品的即棄品,例如廢瓦通紙可代替發泡膠粒填充包裝,雨傘袋可用除水器或可重用傘袋代替,膠棉花棒可用紙或竹棉花棒;委員會亦建議公眾可考慮其他規管模式,包括收費、限制使用塑膠作部分產品原材料,以及改良產品設計、加強妥善回收等自願措施。
諮詢3個月 彈性處理反對意見
即日起至12月29日,委員會將舉辦簡介會、論壇、隨機電話調查等,收集公眾對管制即棄塑膠的建議。
委員會主席林正財稱,政府已有計劃管制膠樽及即棄餐具,其他類別較分散但並非「(體積)細就不處理」,舉例稱奶茶攪拌棒也很細,愈細愈難回收,期望今次公眾參與整全塑膠管理策略,起「包底作用」。
生產力局:無替代品「想禁也難」
至於若市民反對規管部分即棄塑膠,林正財表示,如個別項目有很大反對聲音,規管時間、模式等都有彈性,相信整體方向上市民不會與委員會有太大差異。負責活動的生產力促進局副總經理王小偉則表示,如沒有可負擔、可重用的替代品,即使想禁也難,「不想在象牙塔生活」,因此更希望了解公眾對規管的建議,亦希望能促成結合環保的本地創新科技。
可持續發展策略工作小組主席黃煥忠表示,減塑是全球大方向,現時部分行業實踐相關概念,部分行業則「睇形勢」,希望今次公眾參與帶出方向,讓社會了解哪些塑膠可能被禁,或令生產者更了解即棄塑膠的替代品。
針對無替代品塑膠
團體倡行生產者責任制
綠惜地球批評,委員會未提各種塑膠類別使用上限、減量或回收目標,落後國際步伐,舉例稱內地《限塑令》規定2025年所有酒店不可免費提供即棄用品,又說本港有大量進口貨品,但文件只提規管本地產品及包裝,亦沒釐定可降解或可回收塑膠的標準,無助減少整體塑膠廢物量及提升回收量。團體建議,針對無法避免或未有替代品的即棄塑膠,宜推行生產者責任制,例如歐盟規定生產者提供公眾教育、社區收集服務等。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