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公屋減貧成效最顯著
【明報專訊】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升至近年新高的5.8年,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表示,政府各項福利政策當中,以公屋的減貧效果最大,2019年令26.1萬人脫貧,減低整體貧窮率3.7個百分點,其次是綜援、長者生活津貼,以及在職家庭津貼等。但羅指,由於發展土地與興建房屋需時,故需以年計的時日才能將「福利轉移」的效果彰顯。
2019年26.1萬公屋戶脫貧 貧窮率降3.7百分點
羅致光昨發表網誌指,由上屆政府開始,在收入再分配政策中的福利轉移,是自香港回歸以來,一個明顯的實質及相對增幅;而各項福利政策中,公屋是減貧成效最顯著的措施。
他引用《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分析了多項福利的減貧效果,發現除了減貧效果最大的公屋外,其次是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2019年分別令15.5萬及15.4萬人脫貧,兩者均可以各自減低貧窮率2.2個百分點。由於人口高齡化,他預期長者生活津貼的減貧效果有望超越綜援。
以恆常現金福利計算,減貧效果排第三的政策是在職家庭津貼;羅致光表示,於職津前身「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初期的2016年,只能減低貧窮率0.3個百分點,在落實一系列改善措施後,於2019年已可令4.8萬人脫貧,減低貧窮率0.6個百分點,並有望繼續提升。
綜援長津減貧效果第二
他說,由於香港的經濟、財富及收入增加,換言之,透過公共房屋政策,可以通過土地價值作出某程度的經濟及財富分享。現屆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中,將公營房屋所佔比例由六成增加至七成,便是以公營房屋加強經濟及財富分享的策略;但由於發展土地與興建房屋,不是立竿見影,故需以年計的時日才能彰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