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支援殘疾者措施
【明報專訊】14歲中度智障及患自閉症男生2016年8月23日在私營殘疾院舍「康橋之家」墮樓身亡,死因庭2021年4月27日就事件展開死因研訊,陪審團5月4日一致裁定死者「死於意外」。死因聆訊再次揭露殘疾院舍人手比例不足等長久存在的問題,惟有關問題在殘疾者面對的挑戰中僅屬冰山一角,政府在提供支援予殘疾者時,應優先考慮什麼因素?
◆事件背景
死因庭裁判官黃偉權在庭上讀出《殘疾人士院舍實務守則》,稱殘疾院舍應促進住客的社交、康樂及發展需要,院舍可透過營造家居氣氛、提供合適的支援和安排不同類型的活動,鼓勵殘疾者善用餘暇等,他形容守則是「美麗的圖畫」,但證據顯示,案件中有關院舍院長及主管均無受訓練,護理員來港首日已入職院舍,其後僅在勞工處上過一次課程後便終身有效,形容院舍無任何人手要求,社署卻想要求如此宏觀的圖畫「係咪與事實好大距離?」。黃亦慨嘆若及時安排事主入住寄宿學校,可減低本案發生機率。
社署2017年成立小組檢討《安老院條例》及《殘疾人士院舍條例》,2019年提出19項建議,包括建議提升高度及中度照顧院舍的最低人手要求,例如中度照顧院舍的護理員與住客比例由1:40升至1:30,亦建議引入院舍主管註冊制度。
●評論摘要(經編輯刪節)(圖)
缺乏殘疾兒童遊樂設施
「遊戲是幼兒獲得基本知識和建立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透過不同及不停的嘗試與挑戰,兒童在肢體、認知、心理及語言的能力均會有所提升、而遊戲過程中與他人接觸,亦能促進社交和情感能力的發展。該會曾於2018年委託香港大學對本地的遊樂空間做研究調查,發現適合殘疾兒童使用的設施十分有限,大大限制了兒童豐富感官和社交體驗。」——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
特殊學校宿位不足
「社署對院舍質素、院舍員工培訓、問責制等要求『統統都太落後』,須透過修例解決。私營殘疾院舍不適合照顧未成年者,未成年與成年殘疾者的照顧需要、員工所需培訓很不同,惟特殊學校、尤其中度智障兒童學校宿位不足,不少家長只好將子女送到私營院舍,當局應正視問題。」——立法會前議員張超雄
社署已提建議 隔兩年未修例
「社署2017年成立『檢視院舍實務守則及法例工作小組』,民間提出很多建議,惟小組接納得少。如民間指以往大部分院舍由公司持牌,即使出問題,董事亦毋須負刑責,隨即可另開院舍,建議院舍持牌人應是個人,惟小組未有接納。小組2019年向立法會提交報告,至今仍未修例。過去很多不幸事件均在晚間發生,而晚間只要求一員工當值及一員工在場。」——嚴重弱智人士家長協會主席黎沛薇
增關心助共融
「(我)因腦癌後遺損容貌,在小學曾因此遭排斥,幸獲其他同學及師長關懷,聆聽心聲,令我知道一個簡單的關心問候,已有助釋除精神壓力。入讀中大後,發現不少同學因學業受壓,並在社交網站宣泄情緒,故成立『同行鳥』邀請有抑鬱症、解離症等精神病患者講述自己的故事,藉此讓大眾明白精神病是什麼一回事,繼而關心患者需要,以助他們融入社會。」——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學生、「同行鳥Companion HK」創辦人陳偉文
■解讀衝突點工作紙(表)
◆網上工作紙另設概念闡釋及延伸問題:life.mingpao.com/htm/dl/20210527BY.doc
[通通識 第7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