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焦點:德倡首針牛津疫苗次劑「溝針」 認未有安全科學證據
【明報專訊】■4月1日(全球化、公共衛生)
德國疫苗接種委員會(STIKO)2021年4月1日建議已接種首針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60歲以下者,第二針應改打採用mRNA的疫苗,但承認未有科學證據顯示混用不同款新冠疫苗安全。科學界討論「溝針」多年,過去伊波拉疫苗的研究發現混用疫苗效果更顯著,但新冠疫苗尚未有相關數據。英國和香港等地正研究混用新冠疫苗,但英國料最快6月才有初步結果。
■4月3日(今日香港、全球化)
fb逾5.3億帳戶資料外泄 港293萬用戶中招
社交網站facebook出現帳戶資料外泄問題,有5.33億個來自106個國家及地區的帳戶資料於2021年4月3日被人上載到一個黑客論壇,當中包括約293萬個香港帳戶。以色列網絡犯罪情報公司Hudson Rock首席技術官賈勒(Alon Gal)稱,從網絡保安角度而言fb可採取的行動有限,但fb仍可通知用戶,讓後者對於有人利用他們的個人資料以網絡釣魚(phishing)或詐騙時保持警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建議用戶更改密碼、採用雙重驗證以保障自己。
■4月5日(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荔枝窩設電子屏報天氣 漁護署被批帶來光害
本土研究社2021年4月5日在facebook指出,成員到郊野公園考察時,在沙頭角附近的荔枝窩協天宮及小瀛學校旁發現一塊新設的電子屏幕。本研社成員黃肇鴻稱電子屏幕光線強勁,質疑或引致光害問題。黃亦說,屏幕顯示天氣及防疫資訊,亦呼籲市民帶走垃圾,但行山者需要的地圖、坐標等資訊卻欠奉,亦質疑當局擬將大眾旅遊(mass tourism)概念套入郊野公園,擔心吸引大批旅客到郊野深處。漁護署回覆稱,為免影響野生動物,屏幕每日早上8時起運作,下午6時關閉。
■4月6日(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
教育部擬禁教職員與學生戀愛
內地教育部官網2021年4月6日公布《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徵求意見稿)》,共8章58條,適用於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保護學生在校期間的合法權益。《規定》要求學校落實法律規定,建立預防學生欺凌、性侵害、性騷擾等工作機制,以及採取必要措施預防並制止教職員及校園工作人員與學生戀愛、性侵害等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行為。
■4月7日(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中大倡幼兒驗糞截隱形傳播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020年3月底起提供免費的新冠病毒糞便檢測項目,截至2021年3月25日檢測超過1.75萬個糞便樣本,找出22宗確診個案,陽性比率為0.13%,其中超過九成、即20人為6歲以下幼兒,確診個案中逾七成並無病徵。負責檢測的微生物學系主任陳基湘稱糞便檢測是可靠及有效的方法,可找出無法提供呼吸道樣本的「隱形個案」。陳另指出幼童患者帶活性病毒的比例高達九成,極具傳染力;而幼童隱形患者的比例高達四至五成,較成年人的兩成多高,而且較難維持良好個人衛生,故面授課堂復課後要增加警覺。
[通通識 第7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