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長期戰略競爭關乎國力走勢 暫難斷定高低
曾任美國南亞及中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包潤石(Richard Boucher)向本報稱,QUAD峰會以至其他跟歐洲和東南亞友邦的會面,代表美國有機會跟那些「同樣對中方在經濟關係、南海、香港以至國際機構的咄咄逼人姿態感憂慮」的國家合作,「與其任由中國對其他國家逐個孤立,我們可在貿易規則、人權和外交關係行為的『行事規則』上採取共同立場」。
然而拜登團隊能否如願佔據「實力地位」面對中國仍有變數,這從布林肯訪歐之行可見一斑。布林肯促成美歐重啟圍繞中國的雙邊對話,雙方聲明確認共同理解對華關係包含「合作、競爭和體制對立」的多面向元素。但德國總理默克爾表明歐盟會有自身對華政策,不會對美國亦步亦趨,預示中方「助攻」不代表拜登拉攏歐盟可水到渠成。
張泊匯直言,目前判斷美國能否取得「實力地位」是言之尚早。他解釋,這議題從根本上關乎兩國長期國力走勢——硬實力是國與國力量平衡的基礎,憑藉較高經濟增長速度和軍事現代化加速,中國仍是崛起中的大國,但美國已採取較大規模措施去限制中方經濟和科技潛力,也正執行全方位措施以提升軍事優勢。
「這場戰略競爭會是長期的。」張泊匯說:「我們需等一段時間才看到美國能否從其相對於中國的衰落穩定下來,甚至取得『實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