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沉思:我們何時變成了怪物?
【明報專訊】我一般記得家中每本書的歷史,例如在哪裏買?為何買?某星期日在家裏執拾舊書,在雜亂的書堆中,看到一本薄薄的英文書,我把它從傾斜的世界中救出來,拿在手中翻一下,原來一頁也沒有看過,甚至完全記不起在哪裏買,這書彷彿與我的過去無關,但它又確實與我住在一起。我決定放棄執書,改為看書,就是這樣我開始看〈雞蛋〉這微型小說。
微型小說的魅力在於它篇幅短,但蘊藏大意義,留下空間讓讀者想像與反思。這本外國微型小說集有30篇名作,每篇大多只有幾頁,大概一杯咖啡的時間就看完一篇。這種書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推薦的,這是否我當時購書的原因?
農場工人婚後闖城市追美國夢
〈雞蛋〉的作者是美國短篇小說高手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 1876-1941),故事寫20世紀初的美國,父親本性是快樂的人,他在小鎮的農場工作,辛勞一星期後,周末他喜歡到酒吧喝啤酒,與同行聊天。這樣的生活,他感到快樂。然而,在35歲那年,他改變了。他結了婚,感到要追上美國夢,發展事業,到城市工作。他開了雞場,可是最後倒閉了,回頭只記起那些生下來便是怪異的雞:兩個頭的、四隻腳的。
兒子角度敘述父親不再快樂
之後,他們一家到了城市的外緣,開了小小的餐廳,為等待火車的乘客供應咖啡和雞蛋之類的小餐,但這種簡單的小生意,竟讓父母的生活日漸異化:母親睡覺的時候,父親工作;父親睡覺的時候,母親工作,好像沒有停的工廠。二人盡心盡力追隨美國夢,但失去了快樂的生活。小說在一個日常、但恐怖的場景結束。父親想進一步發展餐廳的事業,希望為顧客帶來娛樂,他努力表演一些城市人看來怪異的雜技,顧客卻以為他瘋瘋癲癲,最後以鄙視的眼光離開餐廳,父親只能發出怒吼。
安德森的小說筆法「散文化」,讀者好像與人物一起經歷日常生活。整個故事是從年輕兒子的角度敘述,他看着快樂的爸爸,變成不快樂的父親。兒子對此有批評,但我看到更多的是同情與擔憂,他會否步父親後塵?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好像雞與雞蛋的關係。
質疑為何追求不屬本性的生活
為何要爬上社會階梯?為何要追求美國夢?如果父親一生在小鎮的農場工作,他會是快樂的人,他或許更有成功感,但最後他變成城市人眼中怪異的雞。小說不是否定所有城市人,或者否定從鄉下到城市工作的意義,而是帶着同情的角度,質疑為何我們要追求不屬於自己本性的生活。
當我們變成怪物後,我們才看到自己是怪物,但這時候已經很難再改變了。那個星期日的下午,我看到兩個頭的雞和四隻腳的雞,牠們一直在發出求救的叫聲。
◆本周閱讀書籍
Great Short Short Stories: Quick Reads by Great Writers
Paul Negri, ed.
Mineola and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5
■聲檔
父子是歷久不衰的寫作命題,做人應該忠於自己、隨遇而安,抑或順應社會、力求改變?
聲檔短連結:link.mingpao.com/67687.htm
◆黃淑嫻 - 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作散文、小說、詩。作品包括小說集《中環人》(獲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大好書)。近作包括散文集《亂世破讀》及編著《香港.一九六○年代》。
◆賴恩慈 - 電影及劇場編導、演員。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鮮浪潮電影大獎等。代表作《女兒紅》(獨 腳戲) 及《N+N》(電影)。出版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文:黃淑嫻
圖:賴恩慈
[語文同樂 第5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