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凱超長任期的背後
在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引人熱議之際,又傳出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將會繼續留任的消息。果真如此,意味中國對於對美外交的考量有新的判斷,也意味茪互關係進入新的艱難階段,更與明年中共二十大前的外交人事佈局有關。
「為長期對抗競爭做好準備」
已年滿68歲的崔天凱,是2013年4月出任駐美大使的,是習近平上任後的首名駐美大使。他現在早已超過內地正部級的65歲退休年限,也成為中國在任時間最長的駐美大使。近年來,有關他的繼任人選,一直有各種揣測。
近日有傳媒引述北京外交消息透露,中國政府短期內不會更換崔天凱,理由是「為長期對抗競爭做好準備」。
這意味茈_京判斷,拜登政府短期內仍會持續特朗普政府的與華對抗政策,故中國的對美策略也毋須改變。
一般的駐外使節,3至5年調換是正常安排,但也有超長任期的情G;如前駐英大使劉曉明,在倫敦一待10年,朝鮮剛卸任的駐華大使池在龍,也做了10年多。這一般是因為兩國關係相對穩定,兩國關係又較重要,需要借助經驗維護。
兩國關係緊張 換大使恐迎困難
當兩國關係出現問題時,更換大使也會面臨一些技術困難。因為派遣的大使人選,也需要獲得派駐國認可。
1970年代,由於北京與華府關係愈走愈近,時任台灣駐美大使沈劍虹深感到心力交瘁,向台北當局請辭,台方向美方提出以時任外長周書楷替換沈,卻遭美方拒絕,因怕引起北京不滿。
又如挪威前任駐華大使司文(Svein Ole Sather),2007年12月起駐華,但2010年,因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引發中國不滿,中斷了兩國間的交流。之後挪方擔心中方可能會拒絕接受新大使任命,便一直未任命新駐華大使,司文也因此留任駐華大使,直至2017年中挪關係正常化之後,他也成為挪威史上任期最長的駐華大使。據報,其間他怕返國後中方拒絕其返回北京,竟然堅守崗位,7年未返國。
一時沒有合適繼任人選?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一時沒有合適的繼任人選。從適宜出任中國駐美大使的外交官來看,原主管北美洲大洋洲事務的副外長鄭澤光剛剛卸任,被視為接替劉曉明駐英大使的熱門人選;而接替鄭的原外交部駐港特派員謝鋒,上任剛滿兩月,今次隨中方代表團出征阿拉斯加,在美方趕記者離場時,大喊「不公平,你們已講了兩輪」的就是他。他若要接替崔天凱,還得再等兩年,即中共二十大以後。
崔天凱的超長任期,究竟是何原因,外人無從判斷,但他也至少有3年未能返國。他曾經是上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每年3月都會回京出席全國兩會,但2018年以後,他卸任政協委員,而特朗普已經對華發起貿易戰,加上去年和今年的疫情原因,崔天凱恐難有機會返國。現在看來,他回國恐怕還得再等至少一年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