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收入減 獨女要移民 單親母抑鬱惡化萌死念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危害身體,亦影響精神健康。50多歲任清潔工的單親母親Anita(化名)在疫下收入減半,其獨女更打算移民,面臨人財兩失,令她承受雙重打擊,情緒病加劇,一度打算尋死,最終要加藥控制病情。協助個案的社區組織協會社工表示,疫下情緒支援需求上升,社協接獲約2000個家庭失業及開工不足的個案,半數需要情緒支援,希望政府盡快推出心理輔導資助計劃,讓有需要的人盡快接受治療。
嘆見醫生得一兩分鐘
「無人無物,有咩事入醫院都要填個聯絡人……」Anita提起不同住的20多歲獨女打算移民,感到無依無靠,不禁眼泛淚光。Anita自2017年確診焦慮症及抑鬱症,至今仍要定期到公立醫院精神科覆診,疫情下更面臨人財兩散的雙重打擊。
Anita在疫情前靠3份兼職維生,包括清潔、娛樂場所等工作,但去年3月後受限聚令及停業影響,失去兩份兼職,月入由近萬元銳減至約4000餘元,現靠數萬元積蓄幫補,經濟壓力大。她說年近60歲,只得中三學歷難找工作,前路茫茫。
另一方面,Anita說女兒去年12月底透露打算移民英國,令她心靈受創,抑鬱症加劇,「當時感覺全世界都唔開心」,更有尋死念頭,最終要加藥控制病情。她透露,雖加藥能控制情緒,但「見醫生得一兩分鐘」,難以紓緩心理壓力,故向其他社福機構求助,早前獲資助尋求心理輔導服務,教她以呼吸方法放鬆。被問若女兒真的移民會否送機,Anita說不會,「擔心自己受唔住」。
協助Anita的社協社區組織幹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阮淑茵表示,疫情下情緒支援需求上升,以社協為例,疫情下接獲2000宗家庭失業或開工不足的求助個案,半數需要情緒支援,例如失業經濟壓力大、家庭主婦與子女「困獸鬥」,照顧壓力大等,但很多基層不願花錢接受輔導,而情緒問題亦會影響見工表現,形成惡性循環。
社協半數個案需情緒支援
冀政府資助市民求診
阮淑茵建議政府在疫情下亦要顧及情緒支援服務,增加公立醫院以外的精神健康輔導服務,可參考社福機構資助市民求診的計劃,並希望盡快動用2020年施政報告提及的「禁毒基金」3億元,盡快向市民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她提醒市民若經常失眠及緊張,應尋求協助。
明報記者 丘萃瑩
(疫情第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