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模式未改 污染積弊難除

[2021.02.12] 發表
疫情之下大量被棄置的口罩威脅野生動物。圖為去年10月,馬來西亞彭亨州有猴子拿茪@個口罩放入口中。(法新社)

新冠疫情對環境的影響有好有壞。有分析稱,雖然疫下經濟和工業等活動減少,帶動碳排放亦暫減,但封城等抗疫措施衍生大量塑膠廢物,加上全球經濟模式亦無重大變化,一旦疫情消減,現有生活模式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便會重臨。

為振經濟環保法規鬆綁

疫情令全球不少地區經濟活動停擺,交通流量亦大幅減少。碳排放關注組織「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GCP)指出,去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跌24億噸,較2019年下跌7%,為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其中美國跌幅達12%最為顯著,其次為歐盟的11%,印度亦減少約9%。不過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去年11月便公布研究,指出二十國集團(G20)國家持續大力支持化石燃料,疫下復蘇的援助中各國合共撥款2300億美元支持使用化石燃料,支持潔淨能源發展的不足1500億美元,不少國家為促進經濟,亦暫時放寬許多環保規則,恐致污染惡化。

「塑膠大流行」亦是疫下另一環境危機。2017年《科學》期刊公布的研究指出,人類自1950年起已產生多達63億噸塑膠廢料,當中91%從未經回收。疫情中除了用於防疫的個人防護裝備、口罩等難以回收再造的一次醫療用品外,因餐廳禁止堂食而產生的外賣餐具亦難以避免。在油價下跌下,循環再造較新製塑膠產品的成本高八九成,塑膠廢物氾濫成災更難解決。

疫後碳排廢膠勢打回原形

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氣候變化專家勒凱雷(Corinne Le Quere)指出,雖然疫情似有令環境問題減緩的[象,但人類的生活習慣、運輸工具與賴以為生的工商業模式並沒有改變,只要抗疫措施放寬,環境問題便會回到原點,甚至一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一般,很大可能在危機解除後因經濟活動加速,碳排放量不跌反升。

最早爆發疫情且最早令疫情受控解封的中國便是例子。當地去年3月空氣中的PM2.5懸浮粒子曾大降34%,二氧化氮排放亦減少38%,但到6月已回復至疫前水平,料其他國家情G亦將類似。(路透社)

更多國際花絮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