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人稱壓力源自政治疫情 港人臨H抑鬱比例新高
【明報專訊】有調查發現,受政治環境及疫情影響,估計患抑鬱症並需要接受治療及輔導的受訪者比例再創新高,由上一次調查的6.7%增至8.4%,其中18至24歲及女性的抑鬱指數最高。是次調查新增港人焦慮狀G,發現17%受訪者有中等至重度焦慮,同時受抑鬱和焦慮困擾的受訪者佔8.9%。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趙雨龍表示,過往抑鬱指數升幅較穩定,今次調查結果的升幅急速,形容情G「非常非常值得關注」。
香港心理衛生會自2012年起每兩年一次調查,引用「PHQ-9」指引分析受訪者抑鬱程度,最高為27分,10至14分屬「應關注」組別、15分或以上屬「臨H組別」,即估計患抑鬱症並需要接受治療及輔導的受訪者。該會去年8至9月透過網上問卷及電話訪問1336人,了解近半年的壓力來源,PHQ總分10分或以上的受訪者佔23%,較2018年調查的18.1%高;達15分或以上的比例由2018年的6.7%增至8.4%。2012年首次調查時,3.9%受訪者抑鬱分數達15分或以上。
調查又顯示,65.2%受訪者的壓力來自政治或社會環境,其次有61.7%來自疫情,其他壓力來源包括家庭、健康、工作等。趙雨龍表示,壓力「爆表」不是來自單一原因,但認為部分人因政見與家人有爭拗,加上疫情影響,更易令人產生無力感,累積壓力。
針對疫情帶來的壓力,主要來源來自與人交往機會減少,其次是對自己及家人患病憂慮增加;當中學歷較低受訪者壓力來源較多來自疫情,而運動量較少的受訪者亦有較高抑鬱情緒。
專家稱因生活模式改變 籲聯繫親友在家運動
香港心理衛生會總幹事程志剛表示,疫情令港人生活模式改變,較易引起焦慮不安,建議自行建立有秩序的新生活模式,並保持與親友聯繫、在家中保持運動等;程又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協助機構發展網上或熱線情緒支援服務。
中大研「強光治療」醫「貓頭鷹型」患者
另外,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與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團隊於2015至2018年招募93名中年「貓頭鷹型」抑鬱症患者,即睡眠時間約介乎凌晨2時至早上10時半,分配為強光治療組及對照組,前者透過燈箱在家接受為期5周、每天30分鐘的強光治療,對照組的患者則接受較暗的光治療。結果證實,強光治療有助改善此類患者病情,治癒時間較快,患者的抑鬱症狀有較大改善,累計臨H治癒率達67.4%。
(疫情第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