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世界:「制天命而用之」──邵逸夫獎的精神
【明報專訊】科技改變世界,科學專才貢獻良多,除享譽國際的諾貝爾獎,香港也設有國際獎項「邵逸夫獎」,是每年科學界的盛事之一,「邵逸夫獎」的精神正是刻在獎章背面右上方的「制天命而用之」(Grasp the law of nature and make use of it)的印鑑。
「制天命而用之」出自戰國時代思想家荀子(公元前313至公元前238)《天論》篇,意思是「掌握和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地運用」,而這精神能夠從歷屆得獎者在學術、科學或應用的研究成果,都對人類生活有着深遠影響之中可見一斑。
「邵逸夫獎」按影視大亨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於2002年11月宣告成立,並設有3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得獎者需仍然活躍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研究、科學研究及應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
為令大家了解更多「邵逸夫獎」,自2014年起,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和邵逸夫獎基金會每年均會舉辦專題展覽,介紹該年度「邵逸夫獎」各得獎者及他們的傑出貢獻,並深入淺出地闡述相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
大家千萬不要錯過邵逸夫獎專題展覽,除了可認識當今科學領域的進展,更可以對「制天命而用之」的意義加深了解。
■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主
◆//數學科學獎/
對「表示論」,以及許多其他數學領域的重大影響和深遠貢獻
亞歷山大‧貝林森(Alexander Beilinson)
- 美國芝加哥大學大衛和瑪麗‧溫頓格林講座教授
大衛‧卡茲丹(David Kazhdan)
- 以色列耶路撒冷 - 希伯來大學數學教授
◆//天文學獎/
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相對論性噴流的成因、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等)的根本性貢獻
羅傑‧布蘭福德(Roger D Blandford)
- 美國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盧克‧布魯森講座教授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教授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他們研發的光遺傳學——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
格羅‧米森伯克(Gero Miesenb?ck)
- 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
- 暨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
彼得‧黑格曼(Peter Hegemann)
-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
格奧爾格‧內格爾(Georg Nagel)
-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Christian Wiese/University of Würzburg)
■2020邵逸夫獎展覽
地點:香港科學館大堂
展期:即日至2020年11月18日
費用:免費入場
2020邵逸夫天文學獎展覽
地點:香港太空館大堂
展期:即日至2020年12月28日
費用:免費入場
網址:hk.science.museum/ms/shaw2020
文、圖:香港科學館
[語文同樂 第4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