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熱化商機 港大教授投身「神話」 研製電池 設公司開發應用
【明報專訊】學術研究未必旨於商業應用,故專注研究的大學教授鮮有踏足商界。曾經於台積電工作,港大機械工程系的台籍副教授馮憲平原本也以為,又做研究又開公司牟利只是神話,但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待了近3年才發現「神話」並非不能實現。他其後來港繼續熱電研究,研發出可將「低溫廢熱」轉為電能的電池,2017年踏上MIT同儕的路,在港設公司將電池商品化,現與多間公司合作開發應用,創造屬於他的神話。
明報記者 林穎茵
馮憲平於台灣清華大學取得化學工程碩士後,曾於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做研發,其後再於清大完成博士學位,發現自己「除了技術know-how(實際應用),更想知道know-why(技術原理)」,2009年獲邀到美國MIT成為博士後,做熱電轉換基礎研究。
低溫廢熱轉能電池
驅動小型電子產品
馮憲平說,當時他的研究主要憑溫差發電,但最大問題是在低溫,即100度以內的環境下,轉換效能很低,可操作的區間為200度以上,應用場景較極端。2011年,他到港大出任機械工程系副教授後延續其熱電研究,更以本身化學背景,將熱、電及化學結合,以「冷熱循環」原理增加熱電轉換率。
他與團隊以成本較低的氧化石墨烯為導體,又調配出專用鐵離子電解液,研發出「直接熱充電電池」,一方面可在「低溫」環境(約40至50度)使用,亦可提高轉換率,產生的電能由以往的約1%增至3%至5%,可驅動小型電子產品。
台籍學者 曾任職台積電
2017年,他與參與研究的學生及曾在台積電工作的同事組成團隊成立公司「海柏斯」,去年於台中設立製作電池關鍵材料的工廠(見另稿),將研究轉化成應用。
與冷氣廠合作 研機身熱能發電
該公司目前已有3個合作,分別與本地冷氣廠商研究將電池放在冷氣壓縮機及冷凝器,運作期間會產生50至70度的廢熱發電,驅動冷氣上的電子屏幕及小風扇;另又與台灣中山大學團隊開發智能窗戶合作,將電池置於窗框內驅動玻璃變暗。其廢熱轉電電池亦參與了機電工程署的試驗計劃,今年12月安裝在該署總部大樓的天台溫室,測試電池效能。
MIT留學 驚訝學者「從商」熱忱
回想10年前在美國MIT擔任博士後,他說當初認為做學術及生產之間有鴻溝,當時對校內教授、研究生不論在學術研究、開公司轉化技術都有熱忱感驚訝,笑說身旁盡是成功例子,現時自己也嘗試由學術轉化為應用,雖不在美國,仍感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