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牛角尖?自問自答走出困局
「面對困難,應保持樂觀心境」,這道理人人明白,但突如其來的疫症,難免令人感到不安、焦慮、恐懼,有些人甚至胡思亂想,放大問題的嚴重程度,令心情更糟糕。有專家提出,這時候不妨運用心理學的「蘇格拉底提問法」(Socratic questioning),回答幾條問題,幫助自己梳理思路,日常遇到煩惱,也可用此方法,看清盲點,踢走負面想法。
新冠病毒自去年底爆發到現在,全港抗疫好幾個月,各行各業,以至不少人的生活、工作也大受影響,壓力指數大幅?升。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講師王蓓恩指出,「面對疫情變化和許多未知狀G,人們除了擔心受感染,亦因為對事情失去掌控感,比如害怕感染家人、失業,面對工作流程變化要不斷適應,日常活動受影響等因素而帶來負面情緒,由於未能掌握疫情何時完結,讓人長時間處於不能放鬆的戒備狀態,因而感到緊張和疲累」。
註冊臨H心理學家鮑偉豪也表示:「不少打工仔停職或面臨被解僱,對經濟狀G憂慮,也使人焦慮和壓力上升。」
思想謬誤 「災難化」事情更糟
當精神壓力愈來愈大,負面想法愈容易出現,鮑偉豪說,一些人或會出現思想謬誤,把事情「災難化」,放大問題嚴重度,覺得「像世界末日」,認為「被解僱就找不到工作,無法生活」、「買不到口罩會染病死亡」等等。把事情想像得很糟糕,致使情緒低落,會令想法更為負面,形成惡性循環。負面思緒不單讓人感到困擾和緊張,亦會造成一些生理影響,例如失眠、食慾下降、精神難集中、疲倦及無力等等。
鮑偉豪提醒:「抗疫期間除了注意身體狀G,更要照顧精神及心理健康,以免引致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
負面情緒湧現,常常讓人胡思亂想,當腦海中出現一些「災難性」及焦慮想法時,鮑偉豪指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擺脫負面想法,例如可嘗試運用「蘇格拉底提問法」來梳理思路,減少消極情緒。
論證式對談 梳理思路
蘇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認為應以有組織、有條理的對話,激發學生邏輯思考,以驗證各種觀點。美國認知治療學派大師Aaron Beck按照蘇格拉底這種「非教導的論證式對談」發展出一套對話技巧,改變人的錯誤認知。鮑偉豪表示:「一個人情緒低落,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客觀事實,而在於他們如何理解這件事情。在認知行為治療中,心理學家會引用蘇格拉底提問法與求助者對談,透過『定義與澄清語意、找出思考規則及證據』這3個步驟,協助他們修正或改變錯誤認知。」
鮑偉豪認為,即使沒有心理學家協助,也可運用「蘇格拉底提問法」,以客觀態度自行回答當中問題,從而檢視事件意義、評估想法和行為產生的結果等。但他補充:「如果有需要找家人或朋友幫忙,充當問問題角色,對方則必須是思想正面、會多角度思考,以及願意為你釐清想法的人,以免被對方主觀或負面想法,加劇焦慮情緒。」
如果公司裁員,我第一個被炒!
疫情陰霾下,人產生的負面想法可能有很多,下面會用「如果公司裁員,我第一個被炒」作為例子,運用蘇格拉底提問法來驗證以上觀點,看看想法會否不同?
1. 有什麼證據支持我這種想法?
答:「老細唔鍾意我、我人工高過新入職同事 ,所以覺得公司裁員第一個會炒我。」
2. 有什麼證據否定這種想法?
答:「公司裁員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我想的?」「即使人工高過新同事,但我工作勤奮又經驗豐富,能幫助公司渡過難關。」「老細真係唔鍾意我?還是他對其他人態度也是一樣,只是我太敏感了?」「如果老細真係唔鍾意,應該一早炒鬻琚H」
3. 有否其他解釋或觀點?
答:「公司不一定裁員,可能只是減薪或放無薪假?」
4. 可能發生的最壞情G是什麼?該如何應對?
答:「公司可能第一個炒我,我要等疫情過後,再搵第二份工。」「這些想法都是自己幻想出來,不用自己嚇自己,見步行步。」
5. 最好的情G又是什麼?現實結果會是怎樣?
答:「公司可能只是減薪或暫時放無薪假。」「公司未必採取任何行動。」
6. 相信未經思考、自動衍生出來的想法對我有何影響?改變想法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自動衍生出來的想法令我焦慮和不安。」「改變想法能減少焦慮,讓情緒轉好。」
7. 假設親友也有相同想法,你會如何回應?
答:「我會叫他不要鑽牛角尖,情G不一定那麼糟糕。」「這些只是假設性想法,想太多只會增添煩惱,對自己毫無益處。」
8. 我應該怎樣做?
答:「應多方面思考,不要鑽牛角尖。」「應改變想法,例如公司不一定裁員,就算裁員,不一定裁我,就算裁我,也可以找到其他工作。」
超前思維 茞援天
除了「蘇格拉底提問法」,疫情下還有什麼方法可以保持心理健康?鮑偉豪及王蓓恩提供以下方法。
1. 超前思維:
面對現時出現的各種危機,鮑偉豪認為不要聚焦在「危」,應茞援鞳u機」,「困難時,放眼在如何找到出路。疫情過後仍要生活,想像疫情結束之後的打算,將之變成目標,並善用這段時間充實自己」。
2. 回顧過去:
每個人也曾經歷低潮,回顧過去遇到困難時,是如何克服?透過重拾回憶來增加信心面對目前挑戰。
3. 與親友保持聯繫:
即使不便與朋友相聚見面,也可用視像或語音通話,與信任的人傾訴,多花時間和一些讓你感到快樂的人相處。
4. 學習慢活:
留在家堮氶A學習「慢一點」的生活態度。王蓓恩說:「學習放慢,對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人來說可能很難熬,要給自己多一點包容和耐性去嘗試。在家時做一些平日因忙碌而沒辦法完成的事,如斷捨離、清理手機照片、整理電子郵箱檔案、收拾家堸嚙n的信件或書本、網上學習新知識、記錄一些簡單但值得感恩的事……重新實踐身心靈平衡的生活習慣。」
染疫者接納自己 毋懼歧視
確診者、康復者或需隔離人士不僅擔心自身健康,亦怕遭人歧視,承受更大壓力,他們應如何自處?外界應怎看待他們?
隔離者學習照顧「悶」
王蓓恩表示:「不論是確診者或隔離人士,應探索、確認並接納自己不同感受。此外,反思什麼狀G或回應會增添或減輕壓力,並加以調整,例如發脾氣會令心情更加緊張,做伸展運動可讓感覺放鬆,那麼在煩躁不安時,提醒自己多做一些讓心情放鬆的事,把情緒處理好,思緒清晰,才能更有效地處理事情。」
她認為,確診者要明白「生病」是一個狀G,照顧身體,以及調整生活促進復元最為重要,而不是自我懲罰,放大負面情緒。隔離者要學習照顧「悶」這種感受,嘗試做一些平日因忙碌而沒辦法做的事,充實自我。其他人應抱有同理心,理解他們狀G和壓力來源,給予支持。
今次疫情前所未有,難以預測,每一個人不管是任何年齡和背景,都在學習如何應對,她表示:「有些人學得快一點,有些人則慢一點,目前沒有完美的抗疫方程式,我們要一邊學習一邊互相提醒,因此需要在社區堣洵衈飢U,才更有力量對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