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紗廠銅芯罩工場涉違活化地契 豁免用途不包工業 地署稱視察跟進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向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訂製900萬個「銅芯抗疫口罩+」(CuMask+)向全港市民派發,當中50萬個由南豐紗廠及聯業製衣「借出地方擺放車間」於本地生產。本報翻查2018年地政總署批給南豐紗廠的活化工廈地契,發現製作口罩所在的建築物,其豁免用途並不包括「工業用途」,涉嫌違反地契。地政總署稱會安排實地視察及了解情况,並作出適當跟進。
明報記者 黃詩雅
南豐紗廠2018年完成活化工廈程序,變成南豐紗廠The Mills,當中包括打通舊有的四、五號廠,及以玻璃橋連接五號廠及六號廠,涉及兩張地契。本報翻查2018年地政總署發出的活化工廈地契,當中「舊六廠」的地契規定,當中3204平方米用地需闢作時裝及紡織展覽及資源中心,另外4294平方米用地可用作零售及飲食用途,其餘882平方米用地則需留空。而「舊四、五廠」則可用作豁免書內指定的用途,包括研究所、設計及發展中心、訓練中心、康體文娛場所、商店及服務行業和食肆。南豐紗廠借出地方擺放車間及生產口罩的位置,正位於舊五廠4樓的「南豐作坊」。
初稱無違契 南豐:會再睇睇
另外,本報翻查舊五廠4樓的租約,發現該層由南豐二廠紡織有限公司以每月12萬租給南豐作坊培育中心有限公司,租約亦列明作坊只可用作研究所、設計及發展中心、訓練中心或休憩、運動及文化,不可作其他用途。
本報上周四(14日)向南豐紗廠查詢,發言人回覆稱根據活化工廈時所批土地用途,南豐作坊可作工業程序及其他用途,因此並無違反土地契約用途。本報同日附上地契文件,再向南豐紗廠查詢,要求提供相關文件證明其說法,對方表示「會再睇睇」,至昨日仍未有回覆。本報向創科局查詢,局方稱會交HKRITA跟進,本報另向HKRITA查詢,對方口頭着記者直接向南豐紗廠查詢。
地政總署回覆查詢時確認本報翻查地契上的指定用途,並補充只有「舊六廠」可作工業及或倉庫用途。署方指出,分區地政處會安排實地視察及了解情况,並作適當跟進,又稱署方是以地主身分執行地契條款,行動不涉刑事檢控。
本報記者上周三到南豐紗廠觀察,位於舊五廠4樓的南豐作坊需經地下大堂乘坐升降機到達,進入大堂前需拍卡,門外亦有保安駐守。本報月初曾到南豐作坊,發現一處用紙板圍封玻璃,職員表示該處為私人地方。
地契用途准研發 律師:限小量生產樣辦
熟悉土地及建築的律師謝天良稱,根據地契的豁免書,南豐紗廠「舊四、五廠」的土地用途包括「研究、設計及發展中心」,認為紗廠可以研發名義生產口罩,但僅限於小量生產樣辦,不可大量生產,若南豐作坊生產上萬個口罩,同時未有向地政總署申請土地作臨時用途,未必符合地契列明的土地用途,有違反地契之嫌,地政總署可採取執法行動。
城市規劃師吳永輝表示,南豐紗廠原為工業用途,活化後獲豁免作商貿用途,惟豁免書無列明可同時作商貿及工業用途,南豐作坊借出地方生產口罩屬灰色地帶。他說,紗廠所在地段規劃容許建築物作非污染工業用途,現有建築物如南豐紗廠,若要作工業用途,須符合屋宇署及消防處規格,例如加設緩衝區分隔工業及非工業區,消防設置亦須符合工業樓宇規格。吳認為南豐紗廠活化後已改建為商場及辦公室,南豐作坊的消防裝置要符合工業樓宇規格,或有困難。
本報在屋宇署「百樓圖網」翻查南豐作坊的圖則,可見列明「New Designer Office/Studio」(新設計師辦公室∕工作室),未有列明工業用途。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