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狀態常態化?
雖然內地疫情雖初步受控,但全球疫情的爆發,為內地防疫抗疫帶來新的變數。從中共高層近期的動向看,防疫抗疫似有長期化、常態化的打算,在前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而李克強掛帥的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竟然發布了《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該小組儼然有取代國務院日常工作之勢。
「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首次提出,是在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那次會議還提出,要「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暢通經濟社會循環。」標誌由緊急抗疫轉向防疫與恢復經濟並重。
那次會議是今次疫情爆發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唯一一次會議,而同期政治局常委會迄今已開了6次會議,由於近期戰時狀態常態化?
當局打破慣例,每次政治局常委開會都作公開報道,而一改過往外界只能透過每月一次的政治局全體會議才能一窺中央高層政策取向的習慣。7人的政治局常委會議,本來就比25人的政治局會議開起來更方便,決策更快速果斷。今後會否形成新常態,即權力進一步由政治局向7常委集中,值得觀察。
中共是一個在戰爭中成長壯大的政黨,其內部封閉、高度集權的組織體系,更適應戰時狀態的運作。因此,毛澤東時代經常以非常態形式運作,如「文革」中以中央文革小組取代了中央政治局、書記處,成了最高權力決策機構。
現在,中共要建立的「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到底所指為何尚不十分清晰,不過,觀乎近期內地的政治運作,政治局常委成了最高決策單位,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成了國務院的化身,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平台,則成了對外發聲的新喉舌。
昨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專門就春季農業生產情况召開新聞發布會,由農業農村部官員就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發布的《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作背景說明。顯示該小組職責範圍已不限於防疫抗疫,而是包括政府工作的各個方面。
在各地也出現了這種戰時體制的新苗頭。如各級抗疫領導小組(或稱指揮部)已成了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大有取代各級黨委、政府之勢,因為書記、省長(市長、縣長)分別兼任小組長或總指揮,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政法委、公安局、衛健委、應急辦等多個黨政機構合署辦公的現象。
中共歷來有把「壞事變好事」的傳統,如果說今次疫情大爆發之初,有人視之為中共政權管治的危機的話,經過近兩個月的演變,中南海有意將今次防疫抗疫當成檢驗官員忠誠度及應變能力、進一步鞏固核心權力、加強社會控制能力,甚至擴大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一次難得契機。但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仍要看後續的疫情和局勢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