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山泥傾瀉指數 助市民應變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為提高市民對山泥傾瀉的警覺,土力工程處將於2020年雨季推出山泥傾瀉指數,初期會在每場暴雨後公布以供參考,長遠研究在暴雨期間同步公布指數,讓市民即時採取應變措施,例如留在較高樓層或遠離斜坡,以減低傷亡。
土力工程處長潘偉強稱,全港各區設置逾百個雨量計,以現時科技水平,當發生暴雨時,可即時推算山泥傾瀉指數,做到即時警告功能,但仍要考慮其他配套,例如在指數達到不同級數時,政府對市民提出注意事項,包括應否疏散等,故現時仍在研究階段。
土力處每年平均接獲約300宗山泥傾瀉報告。潘偉強表示,暴雨引發山泥傾瀉的潛在能力,與降雨強度、降雨範圍及斜坡數量分佈有關,即使是強度相同的暴雨,若降雨地點不同,其引發山泥傾瀉的潛在能力可以有顯著分別。
集30年數據推算風險
土力處分析香港過去逾30年的雨量和山泥傾瀉數據,配合全港斜坡分佈資料,建立一套降雨強度和山泥傾瀉概率的關係模型,為本港度身訂做的公式,推算暴雨期間發生山泥傾瀉的風險。該處將指數分成4級,指數10以下為「低」(風險)、10至50為「高」、51至100為「甚高」、100以上為「極高」。
本港自1985年至今共發出85次山泥傾瀉警告,以最新制訂的山泥傾瀉指數回顧推算,有3場雨指數逾100,當中以2008年大嶼山特大暴雨的指數達126,為歷年最高,而在該場雨中,大嶼山發生逾2500宗山泥傾瀉,舊咖啡灣山泥傾瀉造成兩人死亡。潘偉強認為,天然山坡風險不容忽視,呼籲市民不能掉以輕心,應時刻保持警惕。——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備災3部曲
為加強社區應對危難事故能力和知識,香港紅十字會備災訓練小組為不同社群及團體開辦一系列備災基礎訓練,以下為「備災3部曲」:
1.擬定逃生路線:
時刻保持防備災害的意識,了解不同災害帶來的風險,制定緊急計劃,如擬定住所及工作地點的逃生路線,確保逃生路線沒有阻塞或封鎖。出外旅遊,也應留意酒店的逃生路線。
2.制定應急計劃:
每個家庭應制定應急計劃,以便在危急情G下,知道如何應對,如發生危急事故時,家人未必在一起或於逃生時走散,事前應約定集合點。
3.大門旁放逃生包:
事故發生前,預先將所需物資放於「逃生包」內,並放置在容易提取及所有家庭成員均知悉的地方(如大門旁),以便逃生時使用。
逃生包物品包括毛巾、水、鎖匙、電話及充電器、哨子、電筒、身分證明文件副本、小量金錢及八達通、急救包、緊急聯絡資料卡、所需藥物等。
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社區防災備災訓練經理呂秀蘭提醒,熟記家人聯絡電話號碼亦很重要,否則當手機電池用盡或忘了帶手機,便未能聯絡家人。一些災害發生後,受影響市民或會入住臨時收容中心,「我們提供援助時發現,很多人想不起家人的電話號碼」。
.山泥傾瀉指數(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及說明兩項有助災害應對的措施。
●關鍵字:災害應對、措施
措施一:災害預報
→ 分析
若政府或大型機構提供災害預報,市民便可及早預備及應對災害,例如土力工程處將於2020年雨季推出山泥傾瀉指數,利用全港各區的逾百個雨量計,結合科技,暴雨時可即時推算山泥傾瀉指數。該處長遠研究在暴雨期間同步公布指數,讓市民即時採取應變措施,例如留在較高樓層或遠離斜坡,以減低傷亡
措施二:提升市民備災意識
→ 分析
若大眾具有備災意識,可於災害發生時適當應對,減少性命和財物損失。香港紅十字會為加強社區應對危難事故能力和知識,為不同社群及團體開辦備災基礎訓練,並提供「備災3部曲」,包括擬定逃生路線、制定應急計劃、大門旁放逃生包,有助市民面對災害
◆延伸回應題
(2) 在現今香港,利用科學與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B)有何限制(A)?利用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A)要指出香港在利用科學與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上,可能面對的障礙 →
↑(B)可持續發展涉及環境、經濟和社會3個向度的平衡,以及跨代的考慮 →
•自然定律的限制
無論科學與科技如何進步,目前仍難以避免天然災害及其帶來的破壞。雖然土力工程處將於2020年雨季推出山泥傾瀉指數,長遠研究在暴雨期間同步公布指數,讓市民即時採取應變措施,以減低傷亡,但香港無法避免暴雨及其引發的山泥傾瀉,而山泥傾瀉可損珗D路、電力供應等公共設施,並危及市民安全及財產,在社會及經濟方面,限制可持續發展
•政治的影響
若政府的管治效能下降,不獲公眾信任,將限制科學與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2019年6月起展開,九龍灣常悅道、啟德承啟道和觀塘市中心率先有50支智慧燈柱啟用,不過同月起發生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社會氣氛緊張,公眾擔心智慧燈柱的高清攝錄可能侵犯私隱,變相監控,限制社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的限制
若欠財政及人力資源,本港難以利用科學與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中文大學為應付醫學額增加,計劃2024/25年建成新大樓,並為此申請近6000萬元作前期研究,但2019年11月政府因議員關注,突撤有關撥款申請。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發展)趙慧君稱,現有教學大樓不敷應用,阻礙課程革新,難做好醫學教育;倘無新大樓,暫不敢再加學額
顧問教師:古俊彥老師
[通通識 第6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