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程改革調查 倡教學生處理衝突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與中學校長會昨發布「中學課程改革調查研究」,稱未來須加強學生承擔責任、處理衝突等能力,並要持續加強價值教育及生命教育。研究正值反修例風波期間進行,社會衝突時有發生,中學校長會課程發展小組召集人李雪英說,近半年的社會問題非香港獨有,世界各地都有規模不一的衝突,全球學生都需學習如何面對衝突、與不同價值觀的人相處,但她認為本港當局「似乎未醒覺在這方面要做多些事」。
訪問逾千教師校長
八成認同加強學生變革能力
調查去年9月以問卷訪問來自213間中學、共183個校長及逾1000名教師。八成人認為,未來課程最重要是加強學生個人轉化及變革能力,包括其自主行動和承擔責任能力;在不同背景群組中互動,處理矛盾和衝突等。以上皆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提出「學生未來應具備的能力」。
近來有人將社會問題歸咎教育,認為應加強國民教育。中大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總監何瑞珠說,縱然社會對此有不同意見,但最重要是了解學生想法,當他們置身社會矛盾,學校應教他們如何面對。中學校長會副主席連鎮邦亦說,教育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未來,須了解學生需要,而非照顧部分人看法。
對於改善現有課程,約八成受訪者認為須加強學生價值教育及生命教育。據教育局指引,學校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方向,包括國民身分認同、承擔精神等7種價值觀和態度。李雪英說,不是要將現時價值教育「改天換地」,問題在於教師及學生課業繁重,忙於預備考試,教師沒時間展開相關教育。她建議當局正視相關教育的重要,增加人手,以加強價值教育。
倡調節文憑試 改大學收生要求
研究又提出須調節中學文憑考試,建議當局考慮修改大學收生要求。研究亦提到,課程及考評應更具彈性,讓學生發展多元路向。連鎮邦稱,雖然部分大學推彈性收生措施,放寬核心科目(中英數及通識)須達3322的要求,但整體大學學額沒增加,學生未必得益。他說,讓學生接受大學教育,可提升他們素質,並令年輕人看見希望,建議當局檢視大學收生要求及入讀大學人數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