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談:古今文人
【明報專訊】睽違兩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0月上旬揭盅,一次頒下兩獎,2018及2019年度的文學獎分別由波蘭作家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及奧地利作家漢德克(Peter Handke)奪得,事前被視為熱門的中國作家殘雪,以及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則雙雙落選。常言「文無第一」,但觀乎古今,作家總是難逃被拿來比較的命運。在同學的心目中,又有沒有偏愛哪位作家呢?
罕有的「雙年獎」
■時事例子
今年是諾貝爾文學獎近70年來首次同時公布兩名得獎者,事緣評審機構瑞典學院2017年爆出性侵和外泄得獎消息的醜聞,影響學院公信力,去年文學獎罕有停頒並順延至今年一同頒發。托卡爾丘克著有《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航班》等,評審讚揚她「敘事想像充滿廣博的熱情,展示了跨越界限的生活形式」;漢德克的作品有《左撇子女人》、《柏林蒼穹下》等,評審形容他的作品具影響力和語言獨創性,「探索了人類經驗的邊緣性和特殊性」。
與諾獎相關的華裔作家
高行健
法籍華裔劇作家及小說家高行健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以華文書寫而獲獎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認為具有敏銳的洞察和豐富機智的語言,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
莫言
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由內地作家莫言奪得,掀起兩岸三地熱議。莫言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評審形容他「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時事,以魔幻寫實手法共冶一爐」,其代表作有《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生死疲勞》等。
殘雪
近年華文作家愈來愈受世界關注,而今年諾獎亦出現了一名東方的熱門——內地作家殘雪。她的作品善於運用意識流和象徵手法,展現怪異離奇的故事世界,代表作有《黃泥街》、《山上的小屋》等,受日本、美國等地讀者歡迎。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更稱殘雪為「中國的卡夫卡」。
■知多點
古代「詩歌比賽」
古人喜歡以詩文交流,唐代詩人賈至曾作〈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一詩,描寫春天時宮廷的繁盛景象。有趣的是,詩人杜甫、王維、岑參都曾作詩和應賈至,由於題材接近,4首詩常被後人拿來比較,而且優劣評價不一,宛如一場競爭激烈的詩歌比賽。同學若有興趣,不妨上網查找,看看那首最合你的心水。
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現代文學與中國文化
現代文學大師的作品中,我們亦可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如高行健《靈山》的主角追尋「靈山」,尋找內心的平靜與自由,與《西遊記》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的情節相近;莫言《生死疲勞》的主角死後轉世投胎,變成驢、牛、豬等動物,守護自己的土地,則借用了古代生死輪迴的民間傳說。
文:黃靈傑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