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解密:Google 搜尋排名
【明報專訊】.相關議題:資訊流通與全球文化
「全球文化」是什麼?參考書多以西方文化、商業文化或流行文化等將之概括。這個概念與文化全球化關係密切,所謂文化單一化有否出現,討論關鍵在於「全球文化」是否存在,即是有沒有什麼「文化」是全球人類都擁有、相信或實行。現今資訊流通,大家傾向的共識是互聯網的使用應該屬於「全球文化」一部分,而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搜尋器的應用非常頻繁。下文透過搜尋器Google(全球市場佔有率約九成)的數據,看看假如「全球文化」存在的話,它可能具有什麼特質?
■2018年Google全球熱門搜尋排名(圖)
■2018年Google香港熱門搜尋排名(圖)
■國際事件搜尋熱度趨勢變化(2019年)(見表)
■按區域劃分國際事件搜尋熱度(圖)
解讀
? 根據2018年Google十大全球熱門搜尋字詞,世界盃屬全球盛事,有3人(Avicii、Mac Miller和XXXTentacion)是流行音樂人,Stan Lee和Black Panther則是漫畫及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電影的代表,這些項目均符合對「全球文化」的一般描述,如屬西方文化及流行文化等,美國名廚Anothony Bourdain及著名時裝設計師Kate Spade榜上有名也是佐證之一
? 十大搜尋字詞中,8名人物中有7人(Meghan Markle除外)在2018年因不同原因去世。大家不妨反思,對於人們在網絡關注的人或事,會否有值得注意的特點?
? 在Google搜尋的層面上,香港算得上是國際大都會嗎?首先,從數據可見,香港熱門搜尋與全球搜尋的語言有差異;再者,內地及本港劇集佔十大排名一半席位。比較全球與香港搜尋的數據,會發現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可能有落差
? 不過,香港熱門搜尋中有「世界盃」,本土劇集也屬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大家可以這樣理解全球化——人們也許消費不同的文化產品,但生活方式其實非常近似
? 全球文化有時被認為是一些普世價值在全球散播的現象,大家能否從「國際事件搜尋熱度的變化」中找到蛛絲馬[呢?圖表比較3項近期發生的世界大事——巴西熱帶雨林大火、香港示威浪潮和沙特阿拉伯石油設施遇襲。根據數據,事件發生後搜尋熱度都會有一個高峰,然後慢慢下降。熱帶雨林大火的搜尋熱度於8月22日達100分,香港示威的搜尋熱度高峰為8月13日的73分,沙特石油設施遇襲則是9月16日的50分。可見以某一時間點而言,熱帶雨林大火最受全球網民關注,沙特事件相對較不吸引人們搜尋。大家也可留意搜尋熱度高峰及持續程度,與事態發展的關係
? 從另一角度看,若全球文化或世界公民的現象存在,全球網民關心的事件應該類似。根據「按區域劃分國際事件搜尋熱度」圖表,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印度、日本、澳洲,人們搜尋香港示威事件的百分比,較巴西熱帶雨林大火及沙特石油設施遇襲高;但在挪威、芬蘭、愛爾蘭、南非,雨林大火的搜尋次數較多;石油設施遇襲則是巴基斯坦網民最多搜尋的事件。可見全球網民關心的事件雖然有普遍的趨勢,但仍因地域或本土文化而有別,例如或因巴基斯坦與沙特阿拉伯關係較密切、地理上較接近,故網民較關心後者石油設施遇襲事件
■思考問題
(1) 2018年Google全球及香港熱門搜尋排名,反映全球網民的價值觀或思維有何相似之處?
(2) 參考資料,文化單一化是否確實存在的現象?
文: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通識科教師 陳樹鳴
[通通識 第5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