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有機耕種
【明報專訊】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資料,有機耕種(organic farming)有四大原則:
(一)與環境生態互相配合,以自然保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生產;
(二)不使用化肥、化學農藥及基因改造物料;
(三)與大自然和諧並存,保存生物多樣性;
(四)使用有機操作方式控制病蟲草害及建立健康肥沃的土壤。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密集式農業 恐滅絕昆蟲
有國際學者於2019年2月發表研究結果,指出全球逾40%昆蟲品種正在減少,昆蟲總量以每年2.5%的幅度減少,由此推算,若情G沒改變,100年內全部昆蟲便會滅絕,將影響食物鏈,令大自然生態系統出現「災難性崩潰」。
學者認為密集式農業是昆蟲大減的主因,因土地上的樹木和灌木被砍掉變成農地,又施化肥和殺蟲劑。要避免昆蟲數目減少,學者認為需改變生產食物的方法,例如增加有機耕地的比例。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瑞典研究:有機耕種增碳排放
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2018年12月發表研究,指出因有機耕種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需佔用更多土地才可維持產量,故會砍伐更多樹木,間接增加碳排放。團隊指出,有機耕種可減少對土壤及水資源的污染、保護野生動植物,但可能令氣候問題惡化。
◆(今日香港、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日本有機耕作 復育「送子鳥」
俗稱「送子鳥」的東方白鸛過去在日本豊岡市很常見,但受農藥影響,令棲息於稻田的白鸛體內積聚毒素,蛋殼亦因為太薄而無法孵化,1971年最後一隻白鸛消失於野外。當地透過有機耕作稻米改善生境,2005年將5隻東方白鸛放回大自然,並令「東方白鸛米」的知名度及銷量提高,更先後於紐約和香港出售。
◆(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港法例未定義「有機」 學者倡立法監管
浸大香港有機資源中心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本港及深圳收集82個菜心及芥蘭樣本,包括常規菜及自稱有機菜,結果有52個樣本被驗出含有除害劑殘餘,佔樣本總數63%。中心總監黃煥忠表示,聲稱有機蔬菜樣本攤檔上只標明「有機本地菜」或「有機內地菜」,但不能提供任何認證資料,由於香港法例未定義「有機」,即使發現懷疑冒充有機蔬菜,海關亦較難執法,建議政府盡快立法,監督市場上有機證書及標籤使用。
■延伸概念
有機食品(organic food)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通通識 第5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