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是渣滓」遭封鎖 掀審查標準爭議
仇恨言論成為社交網絡的一大隱憂,facebook聘請逾1.5萬名審查員,並在去年發布新人工智能(AI)系統,以偵測並刪除仇恨言論貼文,惟依然有漏網之魚。
美國傳媒曾於2017年披露fb的審查守則,發現「白人男性」一詞受保護,引起爭議;亦有人因發布「男人是渣滓」的留言而被封鎖帳號,令人質疑其審查標準。
1.5萬審查員配合AI仍難堵漏洞
仇恨言論的定義一直備受爭議,若定義範圍太廣泛,或會被指侵犯言論自由,相反則會被指監管不力。
美國非牟利新聞媒體ProPublica於2017年揭發,fb對仇恨言論的定義非常簡單,只要對性別、宗教、種族及殘疾等受保護類別加上攻擊,即等於仇恨言論。若言論是針對受保護類別中特定的對象,而額外條件並非受保護類別,則不會被視為仇恨言論,其中fb在培訓指南中有一個小測試,要求員工在「女性司機」、「黑人孩子」及「白人男性」中選出受保護對象,答案是「白人男性」,因為種族及性別均是受保護類別,而職業及年齡則不是。
受保護詞加「額外條件」避審查
報道令外界質疑fb的監管過於寬鬆,其團隊隨即研究歐盟各國針對仇恨言論的法律,惟發現難以配合全球準則,例如「穆斯林都是罪犯」在比利時及法國明顯是違法言論,但在丹麥及意大利則可能合法。
他們與學者、非牟利團體及倡議組織討論長達4個月,最終列明攻擊行為分成3種,第一類包括剝奪人性的言論,例如將對象比喻為性犯罪或細菌等;第二類包括輕視或詆牷F第三類則是鼓吹排擠或隔離,這亦是去年首度公開的守則版本。
部分群體更應受保護
fb內部現分歧
單計去年7月至9月,fb已因仇恨言論刪除290萬條貼文,惟有關守則亦多次引起爭議。2017年#MeToo運動初期,有人在fb發表「男人是渣滓」的留言,由於「男人」在「性別」類別之內,屬於受保護類別,而「渣滓」則剝奪人性,有關貼文隨即被刪,涉事帳號更遭封鎖30日,引起網民不滿。
團隊內部對此亦出現分歧,有人認為群體的權力並不對等,因此部分群體應該更受保護,例如女性及同性戀者等;有人則認為若放寬針對男性的攻擊,只會加劇「厭女主義」。fb今年1月決定不會修改準則,惟針對仇恨言論的爭論仍然持續。
(ProPublica╱Vanity 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