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篇章﹕〈苒苒物華留人住〉

[2019.01.25] 發表
重巒疊嶂倒映流水響池塘水面,白千層在青草坡上挺拔參天。(陳志堅副校長提供)
「聯和手作村」一襲不常開的鮮紅色鐵柵,卻偶爾作為活化心靈的種種誘惑。(陳志堅副校長提供)
若挺進「雅士餐廳」,想必以為回到八十年代初。(陳志堅副校長提供)
橋上橋下都是逶迤的步道,有若八仙過海的飄逸與清麗。(陳志堅副校長提供)
看守鄧公祠的後人每當關上祠門,定必點起祠前燈映照道路。(陳志堅副校長提供)
聖若瑟堂設計恍如北歐童話式建築風格,紅磚瓦斜頂尤為別致。(陳志堅副校長提供)
相傳鄧氏祖宗在這塈漰滌版v的女兒一下子迎娶過來,從此鄧氏成了有龍血脈的家族。(陳志堅副校長提供)

【明報專訊】橘貓步履特別輕盈,悄然自聯和墟菜市場簷篷上走過,就那一瞬,拐跑了時間與空間,恍若回溯幾十年前建墟之時。為了演活一代人的生活節奏,墟市設置了各種式樣的攤檔,除了街市、餐室、理髮廳與排檔,聯和新村建設了井然的「白屋仔」,家家戶戶遷入定居。不曉得誰為博君一粲[1],當年粉嶺戲院霍的成為街坊街里的聚腳處;只是,時代轉易猶如打一個嗝,戲院消失,只遺下「聯和手作村」一襲不常開的鮮紅色鐵柵,卻偶爾作為活化心靈的種種誘惑,而陳奕迅與楊千嬅合演《每當變幻時》,恍如誘人的香,團圓和諧的生活風尚似乎就此定調了。

若挺進「雅士餐廳」,想必以為回到八十年代初。寶石紅色地磚,仿製綠葉天花,桃木色座椅上放置鮮紅色軟墊,配以暈黃的燈光映茩鼠的臉,經理仍舊以上世代典雅的口琠菻搳A為免失態,顧客點餐時亦比平日謹慎;觀乎食^上端茠滿A多半是這媢ㄕW的西冷牛扒薯菜,似乎都是慕名而來的。英國哲人培根說︰「如果需要改變飲食習慣,那麼最好對飲食全面重新調整一下。」在這媗W宴,大有對美食重新定義的果效,無怪乎餐廳總能虜獲一家大小在過時過節歡聚。

團團圓圓,倒不膩人,好像在許多年前已是如此。相傳靖康年間,鄧氏祖宗在這塈漰滌版v的女兒一下子迎娶過來,從此鄧氏成了有龍血脈的家族,「覲龍綿世澤,郡馬著家聲」。果真是一登龍門,留名後世,從此圍村興建起來,如此樂也融融。圍村旁是「松嶺鄧公祠」,祠內老早擺放了祖宗神主牌,郡馬與公主的牌匾居中,世世代代老祖宗的安放地就在這堙A驟眼看來,不單不使人顫悚,亙遠的歷史就像替圍村帶來祥瑞[2]與安泰。看守鄧公祠的後人每當關上祠門,定必點起祠前燈映照道路,一整夜就這樣伴荍o吶[3]的蟲鳴低吟。

「尋找消失中的香港」——北區粉嶺

低吟俯首的還有人。誰不想願生活過得嫻熟[4]?早於百多年前崇真會創立「崇謙堂」,就是為了令居民藉信仰圓滿人生,時至今日,泛黃的外牆還加上圍網,閒置的教堂是否象徵信仰的祝福已困囿[5]於枷鎖中?非也,不但崇謙堂已在毗鄰重建新樓,和泰路與聯興街一帶的聖若瑟堂亦為居民帶來祝願,教堂以天然花崗岩石興建,四周設計恍如北歐童話式建築風格,紅磚瓦斜頂尤為別致,在粉嶺的確不常見。

聯和墟、龍躍頭與教堂,這堥S有生活的缺欠,亦備隨時的心靈撫慰,惟居民可享用的還不止於此,所謂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為聲,目遇成色[6],從流水響道拐入,至迴旋處的左方是鶴藪,右方是流水響,觀乎鶴藪水壩將兩地相接,一直伸延至八仙嶺郊野公園衛奕信徑九段,只見一碧清綠,池塘倒映,橋上橋下都是逶迤[7]的步道,有若八仙過海的飄逸與清麗。壩上旅人無不雀躍,爭相留影。然而若自甬道步步趨向流水響水塘,重巒疊嶂倒映池塘水面,白千層在青草坡上挺拔參天,偶爾山嵐嶂氣掩至,旅人駐足,倏地竟一刻忘卻身在何處,還以為置身於美洲大陸的莽蒼與翠薇中,令人神往。

居民有曰,這堨i以久居,可以廝守終生,的而且確吧!

[1] 博君一粲:博,獲得;粲,笑;指博取對方的歡心。同「博君一笑」

[2] 祥瑞:指吉祥的徵兆

[3] 吶吶:擬聲詞,形容聲音低沉或含混不清

[4]嫻熟:熟練、熟習

[5]困囿:指陷入麻煩、困境之中

[6]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為聲,目遇成色:化用自蘇軾《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7]逶迤:形容道路蜿蜒曲折(粵音︰威以)

■.事

- 描寫居住在聯和墟、龍躍頭的居民的生活;敘寫此地由古至今一直是圓滿團聚的居所。

.景

- 描寫聯和墟戲院、菜市場的變遷、雅士餐廳姿態猶存,以及龍躍頭一帶的圍村建築和流水響景致。

.情

- 抒發對和諧簡單生活的嚮往,及在歷史建築和自然景觀中得到的心靈慰藉。

.理

- 帶出時代易變,但美好的生活風尚、歷史和自然的撫慰不變,尤應珍重。

文、圖:陳志堅副校長

文:陳志堅 - 作家、中學副校長、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主任。創作小說、散文、新詩。著作包括《紅豆糕的歲月》、《無法預知的遠方》,主編《情味?香港》。

[語文同樂 第359期]

更多教育
博看世界﹕圖看公共廣播九十年
【明報專訊】那些年,一個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電話,科技相對落後的年代,一間香港的廣播機構已開始通過無線電,即大氣電波傳播資訊和娛樂,一直陪伴... 詳情
城市沙龍﹕未來飲食主人翁
【明報專訊】「我在學校的飯很難吃,監獄堛滬鼓咫]很難吃嗎?」一個小學生這樣提問囚友,我在網絡新聞看到他寫的信,細讀他的說話,難免教人痛心。他... 詳情
潮看文史﹕報復/應為不應為?
【明報專訊】華為太子女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後不久,中國即拘捕3名加拿大人,「報復」之說不絕於耳。俗語說「冤冤相報何時了」,重視道德的中國似乎不... 詳情
卷二練筆﹕魔鬼在細節
【明報專訊】承上文,一些同學滿以為題目的寫作限制不大,離題危機不高,便貿然選答,偏偏「魔鬼在細節」,成績不似預期。要應對這類題目,先要理解擬... 詳情
文化萬花筒:校服今昔
【明報專訊】校服象徵學生的身分,一星期有五天要穿校服,學生會厭倦嗎?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的「智叻星」胡敬謙(四年級,圖右)和何紫悠(五年級...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