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填海建市計劃掀起爭議
都說林鄭月娥做事幹練 認定了就勇往直前 不過卻不善於聽身邊人諫言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贏得掌聲,從篇幅上看,中央對政治與經濟布局尚是滿意,但報告僅四次提及中美貿易摩擦、沒有訂明二十三條立法時間、「明日大嶼」填海建市計劃籌劃倉促,掀起爭議。江迅
這一天,中南海關注兩位「地方女領導人」的講話,那是十月十日,台灣的蔡英文和香港的林鄭月娥,她倆受到各方關注自不待言,北京對她倆的講話評價判若雲泥。北京對台部門所獲悉的反饋顯示,一致認為蔡英文在雙十文告中,表達的是大局部署上顯然更「親美」,「和中」卻不著墨,台灣「去中國化」吞苦果,經濟四小龍墊底,她的通篇講稿中,台灣民眾最關心的「拚經濟」內容僅有三百四十一字,約十分之一,令台灣民眾失望。
在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向立法會作六萬字的任內第二份年度《施政報告》,贏得掌聲。中央從各部門機構收集的反饋信息看,雖評價不一,但從這份報告的篇幅看,對政治與經濟布局尚是滿意的。政治管治佔三十九章節,經濟民生、人才青年佔二百七十三章節,涉及二百五十項新措施,包括土地房屋、醫療福利等。《施政報告》在第二部分「良好管治」中,雖新單列「中央與特區關係」一章,內含第八至十三節,這是以往所沒有的部分,不過有關部門仍認為從總體上評估,這份施政報告的最大欠缺是國家觀念不夠強、大局觀念不夠濃。
涉及當下最大政事的中美貿易戰,六萬字《施政報告》中僅四次提到「中美貿易摩擦」,分別在第七十六節、七十八節(兩次)、一百二十六節。具體是「單邊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本港經濟亦難獨善其身」,「中美貿易摩擦有機會持續甚或惡化……香港經濟所承受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會更為顯著」,「中美貿易摩擦暫時對本港經濟影響有限」,「我們務必嚴加注視中美貿易摩擦對香港的影響」。
中美貿易戰從打前哨戰到全面鋪開,已半年有餘,中國社會經歷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罕有的外部戰略衝擊。美國公開對中國展示戰略敵意,大敵當前,全國正面對新問題,應對新挑戰,作為中國金融外貿橋頭堡的香港能為國家分擔些什麼?在整份《施政報告》中難見蹤影。
據國務院涉港工作的一位官員透露,中央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有兩大事最難推進,又不得不推進,一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二是房屋及土地供應。林鄭在競選特首時,政綱沒有承諾為二十三條立法,上任後也不時重申,要時機成熟方可行事,但面對來勢洶洶的政治壓力,她已難再迴避。六月她出訪歐洲結束,突然被召見直飛北京,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韓正向她提出三大迫切性大事,其中有反港獨和二十三條立法。對此,新一份施政報告必須有一個明確交代。香港回歸逾二十年,仍沒有完成二十三條立法,中央已表現了極大耐心。
二十三條立法不能再拖
這位官員分析說,這份施政報告對二十三條立法依然採取「輕輕帶過」的變相迴避態度。《施政報告》第三十三節中說,第二十三條立法,特區政府「有憲制責任」,「政府會審時度勢,謹慎行事,並繼續努力創造有利立法的社會環境」。其實,按目前客觀形勢判斷,一味等待,將遙遙無期。二十三條立法,不是民意逼政府立即啟動,而是中央高層、建制派政團、愛國社團不停呼籲,力陳政府不能再拖。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葉建明明確指出,應該為二十三條立法作準備了。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分析認為,政府考慮實效,二零二零年立法會選舉後是立法適當時候。
早前,香港政壇盛傳林鄭月娥不會在當下推出二十三條立法,她將立法視為自己連任下屆特首的籌碼,她會在這任特首的最後一年啟動二十三條立法程序,跨越特首年屆,讓中央安排她連任,再由她繼續完成立法。林鄭月娥去年就任特首,按規定,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有學者認為,要實施二十三條立法,有關五大範疇都涉及敏感的相關法律修訂,每一項都充滿火藥味,而土地房屋問題雖同樣棘手,但牽涉的主要是利益分配,不是政治對抗,相對而言,政府較為容易應對。
在《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提出未來施政六大政策重點,房屋與土地問題最受矚目,她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在大嶼山側邊交椅洲及喜靈洲一帶,填海一千七百公頃,建造多個人工島,其中七成土地建公營房屋,可望提供四十萬個住宅單位,容納百萬人居住。政府將分階段填海,研究和設計工作於短期內啟動,爭取首階段填海工程於二零二五年展開,預計首階段住宅單位可在二零三二年入伙,政府初步估算造價為四千至五千億港元 (約合六百三十億美元)。
如此大規模填海,是一項超巨型工程,耗資驚人,曠日持久,涉及香港未來二三十年規劃。香港多個環保組織群起反對這一填海造地計劃,泛民主派對此不表支持。守護大嶼聯盟、土地正義聯盟發起遊行,近六千人參與,大肆散布「倒錢落海」、「掏空庫房」、「專為新移民而設」、「工程有利於中資企業奪標」、「阿爺級(指中央)任務」……這類無端揣測之說滿天飛,主流民意認為,妖魔化「明日大嶼」計劃對香港是不負責任的。
不引遠水,近憂永遠無解。正如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所言,「明日大嶼」是回報可觀的長遠投資。據發展局局長黃偉綸透露,自今年六月展開《施政報告》的政策制定,即土地大辯論展開後兩個月,技術部門初步認為中部水域填海一千七百公頃「似乎可行」,並由特首「拍板」在《施政報告》提出,過程「絕密」,無法對外透露。他重申,「明日大嶼」未有具體成本,但以每呎一千三百至一千五百港元填海成本推算,首階段填海需約一千多億元,若攤分十五至二十年,每年數百億元,政府能夠承擔。
都說林鄭月娥做事幹練,認定了就勇往直前,不過卻不善於聽身邊人諫言。據林鄭身邊的一位人士說,由於「保密」,他事先也沒有聽說「明日大嶼」計劃,十日那天聽了林鄭提出的宏願,嚇了一跳,麻煩來了,果然擾攘紛呈,這兩天特首要身邊人四處解釋滅火,這火還能怎麼滅,事先如何操作都說不清楚。
對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一位人士分析說,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發展,就必須要付出某些代價,問題是這種代價的付出是否必要,是否符合程序。「明日大嶼」願景,竟然匆匆三個月就「拍板」寫入《施政報告》。這一千七百公頃究竟是如何擬定的?連一個基本預算都沒有,正如林鄭十月十六日在一個公開場合強調說,「其實詳細研究都沒做」。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急匆匆推出呢?完全可以待計劃完善後在明年再宣布的。
林鄭月娥任期到二零二二年六月,即使連任一屆也只是到二零二七年。「明日大嶼」願景二零三二年才開始入住,如此跨越特首任期的願景,究竟有沒有事先上報中央?再說,中央近年已對「向海要地」填海加速城市發展的做法有所反思,並在去年起推出多項措施,加強監管填海。深圳、廣州、珠海、中山、澳門等地的填海工程紛紛被中央叫停,林鄭為什麼要闖關突破?填海築島工程往往對鄰國鄰省的航運、軍事、環境都有影響,香港如此大規模填海,與廣東省、與澳門、與深圳、珠海、中山等地溝通了嗎?中央要香港重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香港卻在自己管轄區域關門作特大手筆工程。
林鄭在《施政報告》中沒有涉及當年「玫瑰園計劃」,翌日卻在公開場合突然提到一九八九年十月,英國治下的香港推出備受爭議而同樣涉及填海的「玫瑰園計劃」。時任港督衛奕信公布興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興建位於大嶼山赤鱲角新機場和其配套鐵路、隧道……這是香港脫離英國統治前,英國在香港實施最大型工程。整個工程背後隱藏什麼秘密?
這一計劃,成了回歸前中國與英國爭拗重點,中方對於大型基建項目持量入為出觀點,要顧及為即將回歸的香港特區政府留有足夠儲備,而英方觀點則大大超出中方能容忍的規模底線。英方是想在撤出香港前留下香港人忘不了的地標性建築。該計劃經縮小規模後於一九九二年動工,工程延續到一九九七年之後,因此英方的決斷需要同中國政府商量。
林鄭重提玫瑰園計劃
日前在談到當年「玫瑰園計劃」時,林鄭月娥說:「大家可以想像,如果當年政府沒有這個決心排除萬難,沒有迎難而上,今日的香港會是一個怎樣的香港?所以希望大家都鑑古知今。」對此,有香港學者說,在這種時候,林鄭根本不宜也沒必要重提港英時期的所謂「玫瑰園計劃」,看來她政治智慧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