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黃大仙衙前圍村重建項目於2007年展開,市區重建局昨公布在圍村地底發現圍牆及更樓遺蹟,今年會擴大部分挖掘範圍;現階段未有保育定案,暫未知會否影響重建計劃。有歷史研究者估計,將會發掘到更多遺蹟,又認為應原址保育,否則會切斷歷史脈搏。
西南角東北角發現遺蹟
市建局在2012年委託獨立考古專家就衙前圍村實地考古評估,並於2016年完成項目的收購、安置及補償工作後,在同年3至10月,在衙前圍村11個位置發掘。在圍村的西南角地底,發現更樓及圍牆遺蹟,估計最早於明朝至清朝中期建造。在圍村的東北角地底亦同樣發現更樓遺蹟,但較為不完整。考古工作亦嘗試挖掘護城河遺蹟,但因有不少地下水進入,挖至地底2.65米便停止。至於村內中間位置的挖掘則未有重大發現(見地圖)。
市建局於2016年12月將考古初步結果報告呈交予古物古蹟辦事處,並在今年2月取得進一步擴大發掘範圍的相關牌照,總面積約390平方米,為原來11處挖掘總範圍約4倍。
掘護城河遺蹟至2.65米深 料可掘至5米
市建局執行董事馬昭智稱,擴大發掘範圍集中於村的主要特徵元素,包括估計有護城河遺蹟的位置,但因受地下水影響,未來數月得到屋宇署批准後將加建閘板,再加深挖掘,「可能到5米」。馬昭智又指出,因近日下大雨,已用沙包及帳篷保護已發現的遺蹟。
市建局:沒打算拆任何
馬昭智表示,「沒任何打算拆任何洁v,早年向區議會提出的保育公園會按原定計劃保留。根據資料,市建局在2007年向黃大仙區議會介紹「寓保育於設計」的發展方案,當中設保育公園,包括保留村內3項文物,即門樓、門樓上方的「慶有餘」牌匾和天后廟,以及中軸線和其兩旁的8間村屋。
馬昭智又說,考古工作仍在進行,預計今年年底向古蹟辦呈交報告,發展商亦同意進行考古工作。他強調,現階段市建局未就保育有任何定案,亦未知會否影響重建計劃。
黃大仙衙前圍村項目面積4637平方米,重建項目於2007年10月展開,計劃原預計於2023至2024年落成,可提供約750個住宅單位,總樓面面積約34,778平方米。
專家料更多發現 倡原址保育
歷史研究者、古諮會前委員高添強估計,現有的衙前圍村應於清初「遷海」後建立,屬九龍地區較富裕村落,更樓及圍牆用於對付當時活躍的海盜。他稱,衙前圍村是有歷史代表性及地位的村落,相信再挖掘會發現更多遺蹟,若能挖掘到更多明代遺蹟會更好。
高添強表示,應原址保育遺蹟,絕不應「拆了在第二處起過」,切斷其歷史脈搏。他認為,應按考古結果決定衙前圍村的重建發展,「甚至應不應該起(樓)」,不希望發展成如「灣仔街市的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