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繼2014年在西非利比里亞、幾內亞及塞拉里昂等地爆發大規模伊波拉疫症後,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近月再確診伊波拉病例。伊波拉病毒最早的發現地就是剛果民主共和國,是次已是伊波拉疫症第9次肆虐該國。伊波拉病毒的傳染性及致命率極高,死亡率可達九成,惟至今未有針對該病毒的特定治療方法及疫苗,導致疫情多次捲土重來。
文、圖:無國界醫生
伊波拉疫情於2018年5月初開始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赤道省蔓延,其後擴散至位處剛果河畔的繁忙港口城市姆班達卡(Mbandaka)。當地國家衛生部門宣布,截至5月15日,至少44人出現出血熱症狀,3人確診感染伊波拉,23人死亡。
9次肆虐剛果民主共和國 蔓延市區
無國界醫生在姆班達卡的緊急項目統籌格雷(Henry Gray)說:「這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過去40年內第9次爆發伊波拉疫情。迄今伊波拉疫情都是在偏遠地區爆發,以致疫情並沒有蔓延,例如2017年在利卡蒂(Likati)爆發的病例。但隨茼b姆班達卡確診感染病例,情G變得更嚴重及令人擔憂,因為這代表病毒已蔓延至市區。追查可疑個案以便更清晰了解病毒來源,變得至關重要。」
由近月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首宗伊波拉感染病例開始,無國界醫生團隊已迅速抵達姆班達卡及比科羅(Bikoro)提供緊急醫療救援,並從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救援倉庫調送最少50噸緊急救援和感染控制物資到當地。團隊於當地成立多個伊波拉治療中心,並於醫院設隔離區,以防疫情蔓延,務求將受影響程度控制至最低。
初期如感冒 醫護病人未必為意
感染伊波拉的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嘔吐、腹瀉及出疹。隨病情加深,病人的肝腎功能逐漸受損,體內及體外會大量出血。伊波拉病毒的潛伏期為2至21天,而普遍為8至10天。由於相關症狀並非伊波拉獨有,因此病人初期很有可能被誤診為感冒,病人亦以為是小事,直至病情惡化才被送院搶救。同時,不少醫護人員未必意識到他們正面對的是伊波拉病毒,因此沒採取感染控制措施。
目前尚未有針對伊波拉病毒的特定治療方法及疫苗,但可透過密集的支援療程,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療程包括平衡病人的體液和電解質、保持他們的含氧狀態及血壓等。一個地區在確診最後一個伊波拉個案後的42天內,倘沒有再發現新個案,才可被確認為伊波拉疫情結束。
■知多點:死亡率九成
伊波拉病毒1976年首度被發現,病人發病地點為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波拉河一帶。此後,伊波拉病毒疫情偶有發生,主要集中在中西非熱帶雨林一帶。伊波拉病毒的帶原宿主目前仍未確認,但據現有證據和其他類似病毒的特性,研究人員相信可能是大蝙蝠科(Pteropodidae)的果蝠。
帶原宿主料為果蝠
人類可經接觸染病動物的體液或進食其未煮熟的肉感染伊波拉病毒,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則包括直接接觸感染者的血液或分泌物、接觸如針頭等被分泌物污染的物件等。伊波拉病毒的死亡率可達九成,即使能痊癒,病人痊癒後7周內其精液仍有病毒存在,可傳播病毒。
無國界醫生有超過20年應對伊波拉疫情的經驗,曾經在烏干達、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蘇丹、加蓬及幾內亞,為數百名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病人提供護理。2014至2016年間,西非利比里亞、幾內亞、塞拉里昂等國爆發大規模伊波拉疫症,經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病例逾15,200宗,無國界醫生醫治了當中三分之一、即5201宗。
[通通識 第5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