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中央批款支援香港創科

[2018.05.28] 發表
中央向22個香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批出2200萬元人民幣經費,支持香港創科發展;圖為香港大學傳染病預防和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特首林鄭月娥(中)與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左一)、國家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黃衛(左二)、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右二)和創科局長楊偉雄(右一)參與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研討會。林鄭月娥表示,中央的措施為香港創科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科技部、財政部因應指示,宣布讓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獲批項目的經費將跨境撥付到港。港府歡迎相關安排,形容此舉是內地與香港科研合作的重大突破,亦回應了本地學術科研界的訴求。

24名香港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士2017年6月聯署去信習近平,提出國家科研項目經費未能跨境在港使用,以及科研儀器入境關稅問題。新華社報道,習近平回信稱香港擁有雄厚的科技基礎,又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質素科技人才,是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

中央率先批出2200萬人民幣

科大副校長、24名聯署者之一葉玉如透露,中央已率先批出2200萬元(人民幣,下同)給22個香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各科研機構各得100萬元經費。她認為新措施能起引導作用,期望未來在資源、人才及稅務上有更多政策措施。葉玉如指過去由於資金不能過境,若要申請內地研究經費,需要與內地機構合作,經費亦限制在內地使用。新措施實行後,科研人員毋須再找合作伙伴,可以在港申請及使用研究經費,甚至承擔國家科研項目。

過去港研究結果難轉化產業

在資源共享方面,葉玉如舉例指一些病毒及病人的樣本希望可以做到跨境使用。不過,葉玉如指出,內地與香港的人才評估方法不一,邀請內地學者來港亦有困難,期望會有政策配合。另外,兩地的科研人員長期跨境工作會牽涉稅務,這亦需再作研究。

有份聯署的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稱,本港學者過去不少研究結果未有轉化成下游產業,他認為必須改變這不良生態,與內地合作須包括產業界,尤其與大灣區加強緊密合作。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亦表示,現在國家科研項目能讓香港機構參與競投,會更豐富香港創科生態圈,創造更多創科職位,年輕研究人員出路會更廣。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港快隊輸入科技人才

近年政府力推創新科技,創新及科技局於2015年成立,2017年5月推出5億元的「創科生活基金」,資助利用創新科技方便市民生活的項目。

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史瓦布形容,世界進入「人才主義」(Talentism)時代,人才因素決定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亦會決定經濟體的競爭力。《明報》社評〈全球創科專才爭奪戰 香港先天不足考驗大〉指出,2000年左右香港科網泡沫爆破,導致本港從未認真重視科技產業發展,不少大學生亦放眼「錢途」,選讀醫科和商科,純理科淪為次選,使科研人才培育出現斷層。有生物科技或人工智能公司亦稱,在香港難覓相關技術專才。政府若不加快引入外來優才,必然窒礙本港創科發展。

最快4星期完成配額簽證審批

政府2018年5月宣布推出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先導計劃,向科技園及數碼港租戶或培育公司,提供每家每年不多於100個配額,輸入海外或內地專才,計劃第一年最多引入1000人。政府表示最快可4星期內完成配額及工作簽證審批。為確保本地就業,公司每輸入3名專才,須按比例聘請1名本地僱員和2名本地實習生。創科局長楊偉雄表示,香港面對全球非常激烈的人才競爭,需為引入專才的渠道「拆牆鬆綁」。

2015年在科學園成立生物分析公司的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徐仲鍈表示,香港最大難題是缺乏資金吸引人才來港,「外國及內地市場比香港大,有更多發展潛力,若香港公司無能力提供相應條件,很難與外地競爭」。金融科技「獨角獸」公司Welab創辦人龍沛智則認為,香港治安、基建較內地好,而且比內地公司有較國際化的視野,相信可吸引欲「衝出中國」的專才,但他認為香港在教育方面未能配合有意舉家來港的專才。

◆港澳院校參與內地科研項目(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中央政府推出哪些措施幫助本地創新科技產業?這些措施對本地創新科技產業有什麼幫助?

中央讓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獲批項目的經費將跨境撥付到港。另外中央率先批出2200萬元人民幣給22個香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解決資金不能過境問題

.過往若要申請內地研究經費,需要通過與內地機構合作,經費亦限制在內地使用。新措施實行後,科研人員毋須再找合作伙伴,可以在港申請及使用研究經費,甚至承擔國家科研項目

年輕人出路更廣

.計劃助香港創科發展更佳,可創造更多創科職位,年輕研究人員出路亦更廣

研究有機會轉化為產業

.過去不少本地的研究結果因資金不足或措施未配合,未有轉化成產業,新措施下本地研究有機會與內地產業界合作,把研究轉化成產業,尤其與大灣區加強緊密合作

◆延伸回應題

2. 「輸入科技人才是發展本港創新科技產業的最佳方法。」 你同意這看法嗎?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解題

此為「暗比」題,資料沒有提供其他政策資料,但同學必須提出其他政策與輸入科技人才作比較,亦可運用價值或準則,判斷「輸入人才」是否最佳政策

參考答案

同意

即時見效

.資料提及過去因本港未認真重視科技產業發展,不少大學生不選讀純理科,令科研人才培育出現斷層,有生物科技或人工智能公司稱在香港難覓相關技術專才。輸入外地人才能解決香港創科發展的「人才荒」,比起重新於中學、大學推廣科研發展及培育人才,輸入外地人才能即時見效,大大協助本港創科產業發展

增強香港競爭力

.資料提及,創新能力決定經濟體的競爭力,而創科產業中最重要的是人才。政府剛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先導計劃為確保本地就業,公司每輸入3名專才,須按比例聘請1名本地僱員和2名本地實習生。輸入人才既不影響本地就業機會,亦可促進香港發展創科產業,繼而推動香港經濟增長,增強城市競爭力;相比只提供創科基金,被動式鼓勵香港人投入創科產業,輸入人才更實際幫助業界發展

不同意

只具短期效益,欠長遠效果

.輸入人才無疑能即時解決香港創科發展的「人才荒」,可是這只具短期效益,對香港創科產業的長遠發展難具益處。輸入內地或外地人才可能影響本地畢業生的就業,社會或現爭議,如難獲公眾支持,政策更可能難以推行。近年政府於中、小學開始推行STEM教育,望學生自小培養對科技的興趣,將來晉身創科產業,此為長期措施,比起輸入人才,更有助發展本地創科產業

香港難吸引人才,成效成疑

.資料提及,外國及內地市場比香港大,具更多發展潛力,若香港公司無能力提供相應條件,很難與外地競爭人才,香港在教育方面亦未必能配合有意舉家來港的專才。香港現時的創科研究項目,不少因本地市場小及政策關係,較難轉化成產業,創科行業的前途未必及得上內地及新加坡等地,或難以吸引人才。輸入人才政策未必能順利及有效執行,難言為發展香港創科產業的最佳方法。相反,本地創科局一直提供創科基金,資助企業發展。由政府提供資金資助,企業可靈活運用資源,更有效把研究轉化為產品,對發展創科產業更有幫助

顧問教師:古俊彥老師

[通通識 第524期]

更多教育
火星庫﹕外貌並非一切  審美觀須慎思
【明報專訊】走在街上,不難找到美容、護膚、瘦身纖體等大大小小的廣告,包圍地球人的生活空間,同時佔據人們的思考空間。這些廣告上的代言人都滿足了... 詳情
Data解密﹕政府欲善治 須取信於民
【明報專訊】香港青年協會2017年12月發表一份有關建立公眾對政府信任的研究報告,調查訪問了500多名本港青年對政府信任度的看法。此外,報告... 詳情
透視自然﹕香港無地?
【明報專訊】覓地建屋是香港正面對的大難題,尋尋覓覓,其實「地」早已在,尋「地」發展亦不等於一定要破壞。政府為增加土地供應,2018年4月底展... 詳情
焦點新聞﹕一周焦點通識新聞
【明報專訊】■5月14日(中、全) T恤印中國地圖缺台灣 GAP致歉 美國時裝品牌GAP遭內地網民揭發在海外售賣一款T恤所印中國... 詳情
變身 書中人物闖校園
【明報專訊】一眾小學生扮相趣怪,你能看出他們在扮演什麼角色嗎?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早前舉辦Book Character Day,...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