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工智能(AI)普及與生產日趨機械化,引發論者擔憂人類可能飯碗不保。與此同時,有人類學家同時關注資本主義令全球「無意義工作」有增無減的現象,主張藉由實行「基本收入」助財富再分配,割斷工作與生計的連結,讓人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不過亦有論者認為,人工智能與基本收入料都難令人類重拾人生意義,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創造出大量「無用階級」,對人類社會未來影響深遠。明報記者 羅睿琪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人類學教授格雷伯(David Graeber)透過電郵蒐集250則民眾自願提供的工作經歷,以及分析網上相關討論,本月推出新著作Bullshit Jobs(暫譯《垃圾工作》),主張全球已被無意義工作的增長浪潮吞噬。他認為,自1920年代以來,全球各行業都不斷出現職位膨脹現象,同時大量新行業面世,例如人力資源、金融、電訊推廣等,惟當中許多工作實則並無意義,甚至浪費資源與時間,例如每日只需接聽一通電話的接線生,駕車到500公里外監督工人將電腦移至5米外另一房間的維修督導員等,但人們卻若無其事地依靠這類工作為生。
LSE人類學教授:企業設冗職推動經濟
格雷伯稱,雖然工作是否有意義屬主觀判斷,書中列舉的個案並未足以視作嚴謹的統計分析,但仍可反映資本主義並未如預期般增加商業機構的效率,反而不少企業開設大量無用的低層職位,推動經濟活動,「彷彿有人故意製造出大量無意義的工作,就是為了讓我們所有人繼續工作」。至於人們為何不另覓出路,他認為源於人們受相信自身價值源於勞動的思想影響。英國商業及社會學者弗萊明(Peter Fleming)亦指出,工作已取代宗教、藝術追求甚至家庭角色,成為現代人身分的核心,亦令人相信自己應當圍繞工作來建立人生,以致即使覺得工作毫無意義亦不會離開職場,只能以消極方式對抗。
無意義工作已影響人類面對工作的態度,2015年YouGov一項調查發現,37%英國勞工認為自己的工作對世界並無有意義的貢獻,24%美國人亦有此想法,而收入愈低者認為自己的工作對世界無用的比例愈高。另一民調機構蓋洛普去年一項調查亦指出,全心投入工作、樂意為工作貢獻自身能力的美國人僅約33%,對工作毫無熱心、為上班而上班者達51%,故意在職場搞破壞的員工亦有16%,反映人們日漸對無意義的工作感無望。
英美職場調查 打工仔乏熱忱
格雷伯認為,要讓人們擺脫無意義工作,從事其他更有意義的活動,便應無條件全民發放足以維持生計的基本收入(basic income)。此前不少論者亦憧憬人工智能與機械取代人類完成刻板工作後,可藉由基本收入推動收入平等及釋放勞動力,不過此想法屢受質疑,例如芬蘭今年4月便宣布中止基本收入試驗,原因之一是制度會導致貧富懸殊惡化,大眾亦不支持以加稅應付基本收入所需開支。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里(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工智能變得愈來愈聰明,終將超越人類,不僅將令人類失去工作,大量人類亦將無從得知自己所學在未來會否變得毫無作用,甚至無法理解世界如何運作,成為「無用階級」。他認為應正視此問題,茞敢捶s人類未來應有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