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主席賀辭:
傳統報業面對互聯網衝擊,銷量與讀者人數減少,是20多年來總體趨勢,全球報業都在調整轉型,以祈在這場淘汰賽存活下來。轉型之路不易走,各地傳統媒體主觀條件與客觀生態不盡相同,大家都在摸茈衈Y過河,迄今除了少數成功塑造新營運模式之外,總體而言,轉型為新媒體仍然是傳統媒體努力的目標。審視香港社會釋出對傳統媒體一些信息,值得注意,或許可視為現階段的工作方向。
近期,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香港報業公會2017年最佳新聞獎」頒獎禮,她在致辭時說是「香港紙媒忠實擁躉」,每日花45分鐘看9份紙媒,並表示傳媒報道成為她施政其中一個動力。林鄭月娥女士日理萬機,她披露透過紙媒與社會接觸,接收信息,了解民情輿情,並吸納為施政參考,別饒意義。於此紙媒營運困頓之際,林鄭月娥女士送上暖意,對於傳媒工作者是很大鼓舞。順帶一提,報業公會2017年最佳新聞獎,《明報》獲得14個獎項,這是編採人員努力的成果,同仁與有榮焉。
有一事值得注意。以往報紙增加零售價,銷量都會受到衝擊,惟去年多份報章在售價維持數年之後加價,影響較估計輕微。這個情G,可以解讀為報紙銷量已經跌定了。另外,從較長時間檢視,據一項媒體調查顯示,總體讀報人數經過多年前較大幅度下跌之後,由2015年542萬、2016年540萬,到截至去年第二季為535萬;收費報紙讀者人數2015年為218萬,2016年188萬,去年上半年回升至192萬,顯示總體讀者人數與收費讀者人數,都趨於穩定。對於傳統媒體工作者來說,這是好現象,結合林鄭月娥女士對紙媒之不離不棄,反映傳統媒體生命力強橫,在寒風中挺立。
目前,香港傳統媒體營運狀G較佳者大多採取「報網合一」模式,而網媒收益偏低,主要收入仍然靠報紙。從銷量回穩到業績貢獻,說明現階段報紙仍然是媒體主力。網媒如雨後春筍,惟質素參差,良莠不齊,特別是與社交媒體無法清楚切割,致使整體生態泥沙俱下,被視為媒體生命所繫的公信力,難以形塑,網媒因而未能取得廣泛信任,廣告量少、廣告價格偏低,傳統媒體轉型而暫時未能塑造新營運模式,與此有關。
媒體現G說明傳統媒體轉型,有兩個層面需要處理,一個是載體,即為硬件;另一個是載體信息可信度,即是軟件。載體轉型需掌握新技術,緊貼需求,透過新思維和新做法,提供信息,這個層面主要涉及資源投入;信息可信度對於網媒、特別是新創立網媒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些年,一些網媒未經查證而發布假新聞,時有發生,形成主流社會對網媒信任程度普遍偏低,這個情G舉世皆然。
從另一個角度檢視,設若一個網媒嚴謹處理信息,建立起權威和公信力,則自然可以脫穎而出。《明報》長期建立起來的公信力,在媒體轉型競爭中具有優勢,只要堅持原則,善加運用,對於轉型將是一股無形助力。
《明報》恪守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方針,一路走來,無論歷經什麼事態與周折,都秉持獨特傳統,體現了知識分子的自我期許,踐行茈羶溶*u話、獨立敢言、探求真相、為民喉舌的核心價值;這些都是《明報》賴以發展、開拓新程的寶貴資產,也將是成功轉型之所繫。《明報》同仁宜應自我期許:在新媒體時代,年輕一代在網絡平台看到的《明報》內容,和半個世紀前他們父輩和祖輩所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民間獨立媒體的精神,都是一樣尋找時代的真相。這是《明報》永琲漲菃痟螺\,也是對讀者永琲漫蚇捸C
雖然報紙不會消失,但是須保持警覺,認識到互聯網衝擊傳統媒體,信息載體日新月異趨勢不會改變。事實上,互聯網介入之下,一種全新生活方式已經形成,即使報紙仍然是選擇之一,惟其存在空間勢必持續萎縮;新媒體在各方摸索、調適與磨合之下,有理由相信成功商業營運模式將會愈來愈多,屆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媒體互相借鑑,進一步擴大版圖,則居於傳媒主導地位之日,完全可以期待。因此,《明報》必須投入資源,做好媒體轉型硬件建設和人才培訓,在摸索中尋求定位和突破。只有這樣,《明報》既有優勢才可以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完成新媒體傳承並成為持續發展的傳媒事業。
(明報59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