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挖掘結束 出土1.2萬文物 「張獻忠沉銀處」現藩王金寶
【明報專訊】四川彭山的明末民變領袖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結束,出土了內地首件明代藩王「金寶」,又發現「三眼火銃」等明代火器,印證江口曾是古戰場的傳說。
2017年4月,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水下考古首期收官,發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包括明末民變領袖張獻忠冊封妃嬪的金冊,鑄造的西王賞功金幣、銀幣;明王朝冊封藩王、世子、郡王及妃嬪的金冊、銀冊;銘刻有年號、地點的明代官銀,以及大量精美的金銀首飾、兵器、日常生活用品,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不是一個傳說。江口「沉銀遺址」也成功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金寶殘損刀痕清晰可見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1月24日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正式開始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考古發掘,前後歷時近3個月,發掘面積10,000平方米。本年度總計出水文物12,000餘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枚蜀王金寶。
據明史記載,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世子承襲王位,止授金冊,傳用金寶,也就是說,每個藩王府只有唯一一枚金寶,因此較金冊顯得更為稀少和珍貴。
本次發掘出水的這枚金寶,雖然殘損,但可清楚地辨識出印面的篆書蜀字,經鑑定應來自蜀藩王府。不過遺憾的是,這枚金寶已經碎成了10多塊。「張獻忠當時也沒把它當文物,而是作為硬通貨來使用,被砍成了10多塊,刀[清晰可見。」項目負責人劉志巖說,後期將進行修復,但難度很大。
300多年前,張獻忠與明朝將領楊展激戰江口,火燒連片。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尚未找到船隻部件,但出水大量兵器,還是能夠讓人依稀看到當年水戰的影子。
據介紹,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上一年度發掘出水文物上千件,直接與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相關。而今年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更多的鐵刀、鐵劍、鐵叉等兵器,鐵製篙頭大量出水。此外遺址內首次發現以三眼火銃為代表的火器和金碗、銀碗等容器。銘刻有四川地名的銀錠和船釘大量出水,生活用品、金銀首飾與去年相比獨具特色。船釘的大量發現,也為認識沉船地點提供了新線索。
發現大量刻有文字銀錠
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被確定為張獻忠沉銀遺址中心區域之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發現大量刻有文字的銀錠。銀錠不僅有大西年號,且重量不菲。「歷史上只有張獻忠用了大西這個年號,並且50O銀錠當時只有張獻忠有這個實力擁有,加上沉銀文字信息顯示來自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跟當年張獻忠的行經路線吻合,所以確定彭山是張獻忠沉銀之地。」中國國家博物館綜合考古部主任楊林說。
而在此次發掘中,又發現諸多銘刻川內地名的50O銀錠,「比如雙流縣、溫江縣、灌縣、德陽縣、綿竹縣等等,這些都為張獻忠在四川的活動範圍提供了實物證據。」「這些銀錠都不是普通人所有。」
考古項目負責人李飛說,小說《金瓶梅》記載,明末一頭豬的價格,大概是4O銀子。這樣一枚銀錠,可以買10多頭豬了。
據悉,目前彭山正在籌備建造全球第一座寶藏博物館,初步計劃建設規模2萬平方米,致力於打造成與三星堆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三足鼎立的巴蜀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