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無性向

[2018.03.31] 發表

無性向對於我們這些碰巧不是的人來說是種神秘的存在,布魯克大學性學家Anthony F. Bogaert說,即使在性學家中它也沒有被很好了解。這可以理解:相比於「無」來說,對可觀察行為進行研究更容易。但是最近發表在《性研究期刊》上對無性向科學文獻的一份回顧中,Bogaert主張更多性學家應該開始密切關注無性向,因為如果要試圖理解人類的性欲圖譜,你也要了解從未經歷性欲的人。

Bogaert的論文是對目前無性向研究的迷人一瞥。下面是一些亮點:

對無性向的科學研究

不到十年歷史

Bogaert自己2004年在《性研究期刊》發表了對這一課題最早的實質性學術調查。自此以後學術界內外都研究了這一課題,產出了流行文化和學術上關於無性向的作品,包括Julie Sondra Decker去年發表的面向普通大眾的《隱形性取向:無性向入門》。

總人口中估計有1%上下

是無性向

主要是因為無性向在科研界仍然缺乏清晰簡明的定義(Bogaert偏好一個直截了當的定義:「從未被他人性吸引」),在研究領域流傳有很多數字。這個1%來自最好的已有數據,取自2004年英國性態度和生活方式全國調查的成年人採樣。Bogaert寫道:「無論如何,1%是個紮實的工作數字。」

這不是病

無性向是否應該像性欲減退障礙那樣作為一種性功能障礙來看待,是性學家們辯論的議題。但在Bogaert的論文中(以及之前的其他論文),他反對這個看法。他寫道,其一,僅僅因為它罕見並不就意味着它是一種障礙。此外,他主張如果將其病理化就意味着無性向者在某種方式上是痛苦的病患——而證據表明那些鑒定為無性向的人並不受其困擾。(從定義上來說,一種障礙必須是某種令人痛苦、失能、或對健康造成風險的東西。)

實際上,證據顯示

它是一種明確的性取向

考慮其它各種性取向定義的方式——異性向、同性向、雙性向,性吸引不是劃定這些區別的唯一方式也是關鍵方式。根據這個邏輯,對性缺乏吸引應該意味着「無性向應該被視為性取向框架裏一種單獨、唯一的類別。」

無性向人士的那個

沒有什麽問題

性學家們一度認為無性向人士的性欲缺乏一定意味着他們身理上有什麽毛病。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Lori Brotto的研究發現,實際上無性向的人在生理上和別人一樣能夠勃起或者濕潤。用Brotto2010年另一項研究中一名無性向人士的話來說:「我確實,你懂得,測試過設備……一切工作正常,愉快地啪啪啪什麽的;只不過沒什麽東西吸引我。」

更多健康醫事
「話療」的力量
最近讀到一則新聞:56歲的企業家吳江15年前被查出肝癌晚期,醫生預測他只能活2年。吳江積極配合治療,奇跡般生存到現在。在當年闖過了「2年」期...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