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網絡近日最沸沸揚揚的話題就是「大數據殺熟」,包括出行、旅遊、甚至電影與票務等各種消費,在網絡平台上,如果你是「被摸清底細的熟客」,售價就比較貴,不少網友拿兩部不同手機、或申請新帳號測試,果然出現不同價格,讓網友氣憤,認為是濫用數據的消費歧視,媒体也警示,這可能成為價格欺詐。 利用大數據精準營銷是全球趨勢,中國電商、新媒體等也應用大數據進行「千人千面」的推薦播送,也就是每個人看到的頁面內容或商品都是「量身打造」、符合需求。 批大企業壟斷後果 然而若「價格」也不一樣,且老客戶卻要付更多錢,就會引發民憤。近來不少網友截圖貼上網,顯示明明同時間買一樣的服務或產品,但價格不同,老用戶比新用戶價格高、蘋果用戶也比安卓用戶價格高。其中,蘋果iOS系統因上架手續費較高而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不少人還提到,如果常在同一平台訂旅館或電影票,老客人的價格會比「路人」還貴,而買飛機票時,當你多次點擊、確認要該航班機票時,價格就變貴了。 這是否因系統數據知道你絕對會買、且「非他不可」,而趁機哄抬價格?引發網絡熱議,加上相關平台的市場格局都已固定為幾家龍頭,也有人痛批這是「壟斷」的後果。 違法罰售價3倍金額 媒體提醒,這可能違反《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欺詐行為將會被判賠償該售價的3倍金額。 不過,也有業者解釋,新、舊用戶有不同優惠,有些則是沒有即時反應價格波動;滴滴出行CTO張博更發表《滴滴從未有過大數據殺熟,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的文章,提到滴滴的「不同人、不同預估價」狀況,只是讓乘客參考,最後還是根據實際行程計費,然而滴滴在展示「優惠券」時確實不夠明顯而造成誤解,這點會改進。 殺熟,過去「人熟為寶」,因彼此信任而熟人好辦事,關鍵時刻也能謀取更高的利益,但現在社會上出現一些專門拿熟人下手、以此謀取利益的行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