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替長者開罐頭,對曾任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屯門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保健員的覃漢杰而言,不過是舉手之勞,沒想過連帶打開了長者的心。過去兩年他曾服務多名長者,「很多時他們都是『大事唔記小事記』」,即使多次提醒,長者亦未牢記病患的注意事項。但一次不經意的幫助,對方卻連聲道謝,不時提起「開罐頭」這件小事。
覃漢杰2015年10月參與由信義會舉辦、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投身保健員行列。計劃為期兩年,分三部分,首先是約3星期、共120小時的「職前訓練」,包括護理員課程、急救證書課程及行業介紹,學員通過考核獲取護理員證書,方可成為護理員。之後每周日間工作約5天,周六則到香港公開大學全日上課,修讀健康學文憑(社區健康護理)課程。課程主要教授傷口護理、溝通技巧、人體生物學等知識;護理員工作亦需接觸長者姓名、其服用藥物等私隱,因此要學習法律知識。
計劃下學員受薪工作,完成計劃可獲退回全額學費,約一年多後,可獲安排考取「安老院舍保健員」及「殘疾人士院舍保健員」牌照。在護老院舍內,護理員多做扶抱、餵食、洗澡、轉身等護理工作,保健員則負責較多行政工作,例如當護士或物理治療師的助手、設計餐單、記錄長者用餐次數等。覃漢杰於2017年10月完成計劃,現做兼職陪診員及兼職中醫助理,陪伴護老院長者及弱能人士應診,也在中醫診所協助準備醫療用具及行政工作。
部分參與計劃的學員會被安排到院舍工作,覃漢杰當時被安排上門為長者提供認知訓練、洗澡、陪診等服務,每周服務20至30名長者。他並需提供物理治療服務,「教他們做些拉筋運動、舉手舉腳及小量的負重肌肉訓練」。引導長者郁動身體需要耐性及給予鼓勵,「很多時長者或連舉起腿部都懶得去做,但你扶一扶他又會願意做」。
保健員日常會接觸不少長期病患者,故個性宜細心、有耐性。覃漢杰舉例,陪患有心臟病的長者外出,須提醒對方帶「脷底丸」,出門前要量血壓及了解其身體狀况,「試過有長者感到心悶,(當時我)就着他吃『脷底丸』,然後叫救護車」。又如遇行動不便的糖尿病患者,保健員要幫對方翻身或移動身體,避免長壓瘡,亦要提醒對方避免吃高糖食物。保健員的職責不包括照顧嚴重病患者,需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等跟進。
「有時長者有口音或講得慢些,只要你耐心覆述再細問,他就會很喜歡跟你說話。」曾服務長者兩年,覃漢杰認為與長者相處,貴乎尊重。「一些長者退休後,就覺得自己沒有用,又或覺得子女不關心自己。」雖然毋須做情緒輔導,但他認為保健員也應重視長者的心理健康,「起碼我可以知道長者不開心的原因」,再找社工跟進。
■覃漢杰小檔
證書∕資歷:
健康學文憑(社區健康護理);安老院舍保健員牌照;殘疾人士院舍保健員牌照;護理員證書;急救證書
◆晉升階梯
據2018年3月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網頁資料,計劃下學員晉升階梯、薪金及前景如下:(見圖)
完成兩年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取得健康學文憑(社區健康護理)資歷(符合報讀登記護士、社工或其他高級文憑課程之資格)
■其他相關課程(見表)
文:鄭律銘
圖:受訪者提供
[明路—生涯規劃 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