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建議預留逾500億元發展創新科技,其中用100億元吸引世界頂尖科研機構來港,政府正與科研機構聯絡,預計明年上半年會有科研機構落戶。創新及科技局長楊偉雄期望可以於2022年前,把本地研發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由0.73%增加至1.5%。
明報記者
政府聯絡機構 財政支援未有細節
楊偉雄昨日在預算案記者會上表示,以200億元發展的河套區創新及科技園,雖為香港科技園公司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但董事局主席為創科局常任秘書長卓永興,由他親自操刀,「睇住個河套」。至於以100億元吸引世界頂尖科研機構來港,楊偉雄強調,一直是由局方及創新科技署「出面」與頂尖機構聯絡,並參考以色列和新加坡的模式。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透露,正與科研機構聯絡,預計明年上半年會有科研機構落戶,但財政支援方面未有細節,認為每個項目規模及範疇不同,財政支援不能一概而論,會與每個科研機構或項目磋商。
科技園100億直接撥款 與數碼港非大細超
楊偉雄澄清,香港科技園公司只有100億元直接撥款,當中30億元用作增設實驗室作動物研究及小批量生產,其餘70億元支援園內租戶及培育公司等。對於數碼港只獲撥款3億元,兩者不能直接比較。科技園是法定機構,「做deep science」,例如醫療科技,需要很多時間及資源;而數碼港是政府擁有的私人公司,他們把自己賺來的錢投入發展互聯網科技,只是目前政府要求發展新的電競產業才有撥款。兩者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有不同的做法,「不存在大細超的問題」。
設創科局兩年 研發開支升至GDP 0.79%
預留500億元發展創科,不是一個小數目,被問及怎樣才是用得其所,楊偉雄表示,每項投入均針對性強,例如支援科技園及數碼港中的初創公司,又有創新科技基金,由科研到中小企營運均可受惠,另外亦設創科創技基金。但他認為,香港要追的距離相當巨大,而目標是於2022年前,把本地研發總開支佔GDP的比率,由0.73%增加至1.5%。他指出,成立創科局的兩年已稍見效果,提升至0.79%,長遠期望可進一步提升至3%至5%,成為香港主要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