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回歸前,部分外國人對於香港的印象仍是「漁村」和「落後」,本地攝影藝術家謝至德認為外國人眼中的香港並不真實,決定拍攝一輯屬於香港人的照片。當時他走訪大街小巷,以相機記錄香港的憧肮菕C謝至德為WMA(WYNG Media Award)委託計劃「我們是誰」(2016)得主,獲資助舉辦兩個階段的攝影展,早前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首先推出「《萬念.叢生》至德個展一部曲」,以香港人的視角展現殖民社會的生活日常。他為《明報》校園記者提供導賞之餘,更娓娓道出各幅攝影作品背後的故事。
文:校記 劉嘉華、傳媒teen使 林嘉琪
圖:傳媒teen使 林嘉琪、鄭律銘
文字整理:鄭律銘
【文章經編輯刪節】
前攝影記者 當年工作趁空檔拍攝
謝至德於1980年代學習攝影,1990年代初至2006年任職攝影記者。他憶述,《萬念.叢生》中不少作品為當年工作期間趁空檔拍攝,街上一景一物均可能是拍攝意念的來源,故他常備兩部相機,一部是「公司機」,一部是「自己洁v,每當看到有所感受的景物,便隨即拍下。他說,拍攝這輯相片時自己才20多歲,心埵釩雃h念頭、使命感,很多東西想做,展覽名稱中的「萬念」就是很多念頭的意思;「叢生」則指把許多當時香港人的眾生相聚集在影展堙C
展覽作品取材自他於1990年代拍攝的《香港面孔》系列,記錄了香港回歸前後的轉變。謝至德表示,當時香港社會正面對回歸這個未知的變數,而他認為整個社會的狀態值得記錄,於是開始拍攝香港的街頭和民眾。
從清潔工感受低下層唏噓
該系列相片題材廣泛,街上的兒童、勞動工人、情侶等均是拍攝對象。謝至德說:「當時拍照不容易,因為那時剛興起『狗仔隊』偷拍潮流,因此我不能拿荓M業的大相機拍攝,否則會被誤會。」器材也不如現時方便,使用菲林相機不能即時檢視照片,所以「當時拍照是患得患失的,很多時都是『撞彩』」。謝至德提到其中一幅作品,是一名清潔工人站在廁所一角,一支清潔廁所的刷子則在地上。當他看到這個情景,為免對方發現被拍不夠自然,他馬上走到一旁假裝洗手,調整相機設定,離開廁所時以牆壁掩護按下快門。當時他從清潔工人身上感受到低下階層的唏噓,期望可透過影像,讓後人感受當時社會的一種狀G。
盼補回「百姓在回歸中缺席」
謝至德解釋,臨近回歸時國際社會開始關注香港,有很多中外記者來拍照,然而有外國記者把香港拍得十分落後,和他所見的社會百態大相逕庭,因此決定為香港拍照。另外,他有感香港回歸時的歷史照片拍得太政治化,拍攝的都是大人物,其實平民百姓同樣經歷荇犮N變化。他以《可蘭經》內文沒提及駱駝作比喻,「身為阿拉伯人的作者穆罕默德,沒有描寫在當地隨處可見的駱駝。在他眼堙A駱駝太多、太普遍了,所以不需要寫。駱駝在《可蘭經》堹坋u,正如香港百姓缺席在回歸的歷史中」。所以他拍攝香港大眾,希望填補他們在回歸中的缺席。謝至德期望,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仍然願花心思回顧香港的歷史。
■《萬念.歸寂》至德個展二部曲
日期:2018年4月14至24日
時間:早上10時至晚上8時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
■校記感想
◆鄧泳儀(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中三)
展覽令我了解到更多關於港英時期的資料,明白到當時一些生活狀G跟現在有很大的差別。
◆高敏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中四)
謝至德拍攝的照片很有張力,把當時情G真實地呈現出來,能觸動觀賞者。
■傳天手記
照片觸動人心 流露「平凡美」
人們普遍認為美人、美景和構圖是一張漂亮照片必不可少的元素,其實照片的價值不止在其呈現的畫面美麗與否,也在於它背後的含義。謝至德拍攝的照片觸動人心,因為其作品處處流露「平凡美」,例如其中一幅作品拍下一名正在吸煙的男人,謝剛好捕捉到那人吞雲吐霧的一刻。他的作品均在非刻意安排下拍攝,而是在某一刻被觸動了,才拿出相機按下快門。正因如此,他才留意到平凡中的不平凡,把最真實的香港呈現在大撞換e。
傳媒teen使 林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