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未必上載文件 大多僅中文 融樂會指非華語資助監察難
【明報專訊】政府早年為中小學提供額外經常撥款,協助非華語學生過渡至主流中文學習,每個學年的總撥款額約2億元。香港融樂會發現,油尖旺、元朗和東區有公布獲發撥款的中小學,當中有兩成未有上載文件,或在網頁提供有關非華語學生的教與學支援措施資訊,質疑撥款缺乏透明度。
每校每年5萬至150萬元
教育局自2014年起,為支援校本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協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政府向中小學提供撥款,每所學校按非華語學生人數,每年獲發5萬至150萬元資助,至今撥款約8億元。融樂會檢視油尖旺、元朗和東區3區有公布獲發撥款的中小學,發現有約兩成學校未上載文件,或在網頁提供有關非華語學生的教與學支援措施,亦無清楚顯示中文調適課程、編班安排和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表現等,質疑公眾難以監察成效。
巴裔父親盼校方提供英文資訊
大部分學校亦只提供中文版本網頁、年度計劃和報告,不諳中文的公眾人士難以得知相關資訊。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裔Khalid Khan,現有兩名小孩於本地小學就讀,他質疑撥款學校如何運用撥款,「有沒有成績?以什麼方式去教?有沒有報告公開讓人看到?真的幫助到少數族裔?」他又說自己不懂閱讀中文,盼校方可提供英文版資訊。
香港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表示,申請撥款學校現須提交撥款運用的計劃書和報告,學校已可按照範本填寫,惟不少學校未有公開,建議教育局檢視監督機制,確保學校公開資料。
教局稱會核實學校報告
教育局表示,學校須在每學年開始時就撥款運用提交學校計劃,並在學年完結後提交報告,當中須包括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表現,學校亦須詳細說明協助非華語學生有效學習並平穩進步的支援計劃,局方會派員核實報告。立法會少數族裔權益事宜小組委員會今日(周二)開會,討論少數族裔教育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