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提出未來大嶼山維持「北發展、南保育」方針,但環團發現南大嶼的倒泥活動進一步由貝澳及塘福等地,蔓延至偏遠的水口,威脅濕地生態。另本報發現,城規會上月拒絕一宗位於貝澳的倒泥申請,但環保署仍向土地持有人發出確認書,表示符合《廢物處置條例》要求,有環團批評事件反映打擊非法倒泥活動政策混亂,又稱環保署變相鼓勵倒泥活動。
城規拒准倒泥 環保署仍發確認書
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表示,政府今年1月初召開跨部門會議,針對傾倒建築廢料的情G探討短、中、長期的措施,包括加強監察南大嶼各工務工程,確保各項工程所產生的填料得到妥善處理(見另稿)。
近年南大嶼多個地點淪為倒泥黑點,當中嶼南道以南的海岸保護區為重災區。該區土地多為舊契私人農地,倒泥不算違反地政條例,加上未被納入發展審批地區圖(DPA),規劃署無權執法;即使倒泥活動受《廢物處置條例》管制,但若獲地主同意,環保署難以執法,故大嶼南佔地約162公頃的海岸保護區被環團形容為「無王管」地帶。
162公頃海岸保護區無王管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表示,過去大嶼南倒泥活動集中在貝澳及塘福一帶,去年11月發現水口失守,村民目睹有人乘坐重型挖泥機,從嶼南道穿過泥灘到濕地砍樹及挖泥,估計涉及面積逾3000平方米,泥頭堆起逾2米高,原址挖出一個池塘。
聯盟去信多個部門投訴,上月中離島地政處回覆稱曾派員視察,表示該地為政府集體租契下的私人農地,並無土地用途限制,在相關地段上挖掘及填土,沒違反地契條款。環保署則表示正跟進事件。
此外,本報記者與謝世傑本月初到貝澳及塘福多個倒泥黑點觀察,未見情G有改善,部分更有擴展[象,個別地點出現泥頭堵塞河道,到雨季氾濫風險大增。聯盟去年11月發現貝澳羅屋村對出大片水牛濕地,新增一幅面積約411平方米的土地被圍封及復耕,業權人後來向城規會申請填土1.2米高以作農業用途但被拒,原因是沒有理據證明有此需要。
貝澳水牛濕地堆泥逾2米高
記者在羅屋村現場所見,大片濕地當中一幅土地被圍起,中間挖了一個水池,門外貼有「優化土地進行復耕行動」標語及環保署發出的填泥確認書,顯示堆放泥頭面積411平方米,高度1.2米,擺放日期由去年12月1日至今年11月30日。該水牛濕地範圍內,另一倒泥地點亦貼了環保署的倒泥確認書,高度為2.3米。根據城規條例,私人農地填泥逾1.2米,須獲城規會批准方可開展工程。
環保署表示,根據《廢物處置條例》,向環保署提交通知表格旨在通知署方在相關私人地段擬擺放建築廢物,並已按照《廢物處置條例》取得土地擁有人的許可。謝世傑批評政府部門處理填泥各自為政,環保署確認的填泥個案,卻遭城規會拒絕填泥申請,促請政府檢討機制。
明報記者 馬耀森